[发明专利]分离轻质循环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9874.3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诚炜;张育红;王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G01N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循环 饱和 芳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轻质循环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轻质循环油,通常作为一种质量较差的调和柴油组分,一般与直馏柴油混合使用。我国催化裂化装置年加工量已超过6800万吨,LCO的年生产量超过1000万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的硫、氮和芳烃含量都比较高,且十六烷值低,因此不能用作清洁柴油调和组分,只能用作燃料油调和组分。然而,燃料油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催化轻质循环油如何利用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难题。目前国际市场对芳烃和烯烃的需求增长甚至比汽油和柴油还快。过去几年来,市场对二甲苯的需求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且预计今后几年这种势头还不会改变。
为了实现轻质循环油价值最大化和满足生产二甲苯原料不断增长需求的新途径,将低成本的LCO转化为高附加值的BTX芳烃原料的LCO-X工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轻循环油的芳烃含量高达75%)85%,其中萘系双环芳烃占到70%左右,单环芳烃和三环芳烃各占15%左右,是生产二甲苯和苯的优质原料。LCO-X工艺的概念是先加氢处理除去原料油中的杂质,接着进行选择性开环,最后是选择性烷基转移,实现芳烃产率最大化。因此,对该工艺中的原料和过程产物的烃类组成进行分析,是评价该工艺技术的重要手段。
轻质循环油的馏分范围和柴油馏分比较接近,因此可参考柴油馏分的烃类组成分析方法对轻质循环油进行烃类组成分析。目前测定柴油组成的最新标准方法为ASTM D2425,我国国内测定柴油组成的行业标准为SH/T 0606-2005。ASTM D2425及SH/T 0606-2005均采用质谱法柴油的烃族组成,但测定前需将柴油中的芳烃和饱和烃分离,测定其相对含量,再分别进行质谱分析测得各烃族组分的百分含量。根据芳烃和饱和烃的相对含量,由归一法计算出柴油的烃族组成。
上述标准方法中,ASTM D2425使用ASTM D 2549的方法,确定芳烃和饱和烃的相对含量。该方法采用柱色谱法分离芳烃和饱和烃,采用称重法确定其相对含量,其中所需的样品最少为2g,冲洗溶剂正戊烷为210mL,二氯甲烷为150mL,所需的样品量及相应的吸附剂、冲洗溶剂的用量都比较大。操作过程也比较繁琐费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快速分析的需求。
SH/T 0606-2005采用附录II的方法分离柴油中的饱和烃和芳烃,通过内标法确定饱和烃和芳烃的相对含量。该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法分离饱和烃和芳烃,其固相萃取柱中所用的吸附剂为活性二氧化硅。该方法样品用量少,分析过程快速而准确,非常适合柴油样品的烃类组成的快速分析。但是该方法应用于高芳烃含量的轻质循环油样品时,由于轻质循环油中的芳烃含量较高,采用二氧化硅单吸附剂分离过程中会将部分芳烃计算到饱和烃中,造成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失真,因此无法用于高芳烃含量的轻质循环油样品中饱和烃和芳烃的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分离技术中分离高含量芳烃的轻质循环油饱和烃和芳烃分析结果失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离轻质循环油中的饱和烃和芳烃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分析高芳烃含量的轻质循环油样品时,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分析准确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分离轻质循环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以含有饱和烃和芳烃的轻质循环油为分析物料,分析物料首先经二氧化硅吸附剂I的吸附柱吸附后,由正戊烷溶剂I冲洗,得到溶液I;
b)溶液I进入三氧化二铝吸附剂II的吸附柱吸附,再由正戊烷溶剂I冲洗得到溶液II;
c)用二氯甲烷溶剂II冲洗a步骤的二氧化硅吸附剂I的吸附柱,得到溶液III;
d)用二氯甲烷溶剂II冲洗b步骤的三氧化二铝吸附剂II的吸附柱,得到溶液Ⅳ;
e)将溶液II蒸去正戊烷溶剂I,恒重后归一法得到饱和烃的含量;溶液III和溶液Ⅳ的混合物蒸去二氯甲烷溶剂II,恒重后归一法得到芳烃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98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自动卸荷喷液功能的热泵热水机
- 下一篇:压片机辊轮双传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