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00395.9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3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尚垠;S·哈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原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庞东成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硫酸 微生物 生态 毒性 检测 | ||
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部分:
包括装填有硫酸化微生物,硫粒子和氧气被所述硫酸化微生物硫酸盐离子化的反应槽本体、水样流入所述反应槽本体的流入口、向所述反应槽本体供气的供气口的微生物反应槽;
不受向所述反应槽本体供气而产生的气泡的影响,所述反应槽本体内部的生成有硫酸盐离子的水样流入所需的,位于独立的空间部而与反应槽本体连通,用于检测生成有硫酸盐离子的水样的pH及导电率(EC)的检测部;
将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来的导电率(EC)及pH值与基准值相比较,以判断所述水样是否含有毒性的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的空间部位于所述反应槽本体外侧面的一体型检测槽,备有所述检测槽的反应槽本体具有通过水样的通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的空间部由与所述反应槽本体分离,而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反应槽本体相连接,并由在所述反应槽本体中生成硫酸盐离子的水样通过所述连接管流入的检测槽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分别连接于在所述微生物反应槽中水样流出的流出口以及水样通过所述连接管流入检测槽的流入口,而且所述检测槽的流入口位置低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流出口,使得在所述微生物反应槽中生成硫酸盐离子的水样通过自然柔化流入到所述检测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槽内部的流入口侧有一侧开放的垂直状第一隔墙,其可以将流入到检测槽流入口的水样流动呈“S”形,以防止出现短路的同时防止发生涡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槽的流入口对面设有流出口,在检测槽内部的流出口侧也设有一个开放方向与第一隔墙相反的垂直状第二隔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槽的上部备有能够盖上检测槽的盖子,其盖子上形成贯串管,使得pH检测部和EC检测部相贯通,其贯串管突出一定距离,以便将其插入到检测槽内部并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的空间部被结合在所述反应槽本体的内侧面周围,并被将内部划分为上下部分的遮挡板分离而处于上部领域,所述遮挡板的一侧周围形成水样通过的开放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流入口一侧,往供应到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水样供应酸性物质,将所述水样的pH值调节为基准范围的pH调节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位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流入口一侧,向供应至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水样供应营养元素,使得硫酸化微生物保持活性的营养元素供应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一侧,存在有活性硫酸化微生物的辅助微生物反应槽;
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硫酸化微生物无活性时,将上述水样供应至所述辅助微生物反应槽中或取出装填有微生物的硫粒子,用于其它微生物反应槽,以判断所述水样的毒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微生物反应槽判断水样毒性时,所述辅助微生物反应槽在最小限度的水和空气供应条件下进行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硫酸化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微生物反应槽,其位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的一侧,与所述微生物反应槽交替得到水样和经稀释的水样,以判断水样是否含有毒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原大学校产学协力团,未经江原大学校产学协力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039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