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源的光源结构及其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源结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00788.X 申请日: 2011-04-21
公开(公告)号: CN102155695A 公开(公告)日: 2011-08-17
发明(设计)人: 刘立林;王钢;熊旺;杨建福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F21S8/00 分类号: F21S8/00;F21V19/00;F21V13/00;F21Y101/02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禹小明
地址: 510275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背光源 光源 结构 及其 直下式 侧入式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源的光源结构及其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LED光效的不断提高,LED背光源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大。目前LED背光源采用的光源通常为封装完毕的贴片式白光LED。这种光源的特点是最强出光方向垂直于PCB电路基板,即有源层平行于封装基板平面,如图1-3所示,将蓝光LED芯片5贴装于PCB基本6上。在直下式背光源中,为了获得较均匀的出光,在光源和光学膜片之间需要留出比较大的匀光距离,这使得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难以进一步减小;而在侧入式背光源中,在入光口处会导致出现明显的亮暗交替现象,即所谓的“萤火虫”效应。

申请号为201010518427.2的中国专利中,提到一种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源结构,这种结构采用蓝光芯片作为光源,通过在导光板上涂布荧光粉来实现匀光,从而获得白光。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和可提高光出射率的优点。但由于依然采用芯片底面接触PCB板的方式,即有源层平行于封装基板平面,难以避免出现“萤火虫”效应。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的光源结构及其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源结构,无需在芯片底部制作反射层,不会出现“萤火虫”效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源的光源结构,适用于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包括LED芯片和PCB基板,所述LED芯片垂直竖立排布于PCB基板上,在LED芯片与PCB基板接触处布有线路完成LED芯片的电气连接,所述LED芯片不设置反射层。改变LED芯片与PCB基板平行,即芯片贴装于基板这种传统的使用方式,把LED芯片竖立起来用,使LED芯片有源层与基板平面垂直,从而只有一个侧面与PCB基板接触,这种办法要求LED芯片自身不含有反射层,因而芯片的顶面、底面均发光,一方面可以提高光的萃取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把传统芯片的朗伯光强分布改变为几乎平顶的光强分布。

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源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若干LED芯片均匀交错排列于PCB基板上。

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源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若干LED芯片等距均匀排列于PCB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LED芯片垂直竖立排布于PCB基板上后,LED芯片暴露于空气中,或者封装于透明介质中,透明介质固定于PCB基板上。透明介质起到保护LED芯片和优化光线传播方向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所述透明介质为一透明梯体块,设于LED芯片的侧面,更好的固定LED芯片。

更进一步的,在PCB基板对应于LED芯片的位置上开设有固定芯片和电气连接作用的槽位。

更进一步的,所述LED芯片周围设有反光杯,提高了光源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包括蓝光LED芯片、PCB基板和荧光粉薄膜,蓝光LED芯片垂直竖立排布于PCB基板上,所述蓝光LED芯片不设置反射层,蓝光LED芯片和PCB基板上覆盖有在蓝光激发下发射黄光的荧光粉薄膜。在直下式背光源的光源板上方放置荧光粉薄膜,荧光粉薄膜在蓝光的激发下发出黄光,从而混合得到白光。

还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结构,包括蓝光LED芯片、PCB基板、导光板和荧光粉,其特征在于,蓝光LED芯片垂直竖立排布于PCB基板上,所述蓝光LED芯片不设置反射层,在带蓝光LED芯片的PCB基板一侧放置导光板,在导光板上分布有在蓝光激发下发出黄光的荧光粉。导光板上分布的荧光粉或覆盖的荧光粉薄膜,在蓝光的激发下发出黄光,从而混合得白光。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在于,把蓝光LED芯片的其中一个侧面竖立封装于基板上,这种封装方式要求在制作芯片时不再在芯片底部制作反射层,这样可以使得芯片的底面和顶面同时成为光出射面,从而把传统芯片的正向朗伯分布改变为两个侧向的朗伯分布,而PCB基板和反光杯的反射作用,可以把两个侧向的朗伯分布中原来向下传播的那部分光线反射向上,获得比较均匀的出射光。为了获得白光背光源,需要在获得较均匀出射蓝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处理,对于侧入式背光源,需要在导光板上涂布荧光粉或覆盖荧光粉薄膜,对于直下式背光源,需要在距离光源一定距离处放置荧光粉薄膜,蓝光激发荧光粉后发出黄光,从而混合得到白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芯片底部没有原来的反射层,提高了光萃取效率,即外量子效率;二是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不借助任何光学膜片,就获得较均匀的光分布,这样使得背光源最终可以变得更薄;三是通过取适当的芯片排布组合,既可以使光源适用于侧入式背光源,也可以适用于直下式背光源。

附图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07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