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1245.X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2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郑良玉;张锁秦;吴坤;田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41/00 | 分类号: | C12P41/00;C12P1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景林;刘喜生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环多胺类 化合物 提高 脂肪酶 催化 性能 方面 应用 | ||
1.结构式如下所示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
式中R为H、碳原子数1~16的直链烷烃或碳原子数1~16的支链烷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是将外消旋底物、脂肪酶和大环多胺化合物加入到装有水的容器中密封,恒温振荡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当外消旋底物达到最高转化率后,终止反应;然后用乙醚萃取除去未反应的另一构型底物,向萃取后的水层中加入酸,使其pH值为4.5~6.5;再用乙醚进行萃取,萃取后的乙醚层经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转蒸发后即得到高化学纯和光学纯的催化产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多胺化合物的添加量为0.2~8mg/mL。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脂肪酶为细菌来源脂肪酶或酵母菌来源脂肪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脂肪酶为假单胞菌脂肪酶、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枯草杆菌脂肪酶或假丝酵母脂肪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外消旋底物结构式为的N-取代α氨基酸酯,式中R1是碳原子数1~10的直链烷烃、碳原子数1~10的支链烷烃、碳原子数1~10的卤代烷烃、芳香烃、烷基取代的芳香烃或卤代芳香烃;R2是碳原子数1~10的直链烷烃、碳原子数1~10的支链烷烃、芳香烃或烷基取代的芳香烃;R3是直链烷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直链烷烃、支链烷烃或卤代烷烃的碳原子数为1~5。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脂肪酶以游离形式或固定化形式催化反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游离形式脂肪酶与外消旋底物的质量比是1∶20~1∶1,固定化形式脂肪酶与外消旋底物的质量比是3∶1~9∶1。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在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恒温振荡的反应时间为10分钟~10小时,反应温度为10~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124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吡咯烷-3-甲酸类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聚三唑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