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4855.5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周骁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帕斯菲克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7/22 | 分类号: | G01K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温度 在线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线式通过测量电缆头外部温度进而间接获得电缆头内部温度的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力系统热故障诊断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高压母线在过负荷运行或高压开关的触头接触不良时,因接触电阻变大,在负载电流流过时会产生发热现象,此发热现象引起绝缘老化甚至击穿,从而引发短路,形成重大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在采用电力电缆输电的供电系统中,据电力行业的权威数据分析,全充气全绝缘的开关柜90%的故障是由于进出线电缆连接处出的问题,大多是现场人员由于没有严格按照电缆的操作规范进行安装,安装好的电缆,无法直接判断连接处是否连接好,若安装不可靠,会造成安装处接触电阻增加,运行时,接触部分温升超出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使得电缆终端产生绝缘老化,破坏了绝缘能力,造成单相接地故障或相间短路的事故,因此,检测和监视电缆接头的温度,提前发现和排除热故障隐患,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外接电源,采用保温方法通过测量电缆头外部温度间接反应电缆头内部温度,电缆头温度采集器与温度采集变送器之间非电连接,而是采用光信号传送信息,电缆头温度采集器采用小CT取电,利用铁芯的饱和特性实现较宽的电流范围均能提供可靠的电能的一种在线监测电缆头温升的装置,进而对高压开关触头故障进行诊断,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包括开合式取一次电流变换供电CT、AC/DC转换电路、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温度采集变送器、485接口电路和电源电路组成;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和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的电源端分别与A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开合式取一次电流变换供电CT的输出端与A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的信号输出端、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的信号输出端和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温度采集变送器输入端通过光纤连接;温度采集变送器的输出端与485接口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电路与温度采集变送器的电源端连接。
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和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中的温度传感器均采用热敏电阻采集温度信号,也可以采用集成式温度采集器采集温度信号,且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和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中的温度传感器包在保温层内紧帖在电缆头表面,用锁紧带形式捆扎在电缆头输出肘型头或T型头拐角发热部位,采集温度信号。
开合式取一次电流变换供电CT由1-3组开口式电流互感器组成,利用电流互感器铁芯饱和特性实现较宽的电流范围50-5000A。
电缆头内部发热状况采用测量电缆头外部温度的方法,应用电缆头内外温度梯度关系间接获得。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中,电缆头内部发热状况采用测量电缆头外部温度的方法,应用电缆头内外温度梯度关系间接获得,这样使安装和测量更方便。(2)本发明的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电缆头温度采集器与温度采集变送器之间非电连接,而是采用光信号传送信息,这样使高压端与低压端完全隔离。(3)本发明的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采用小CT取电,利用电流互感器铁芯饱和特性实现较宽的电流工作范围50-5000A。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装置工作原理图。
图2方案一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图3方案一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图4方案一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图5方案二A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图6方案二B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图7方案二C相电缆头温度采集器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帕斯菲克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帕斯菲克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48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