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硫化钨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6010.X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4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凤仪;朱艳芳;张学斌;李斌;余东波;刘慧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41/00 | 分类号: | C01G41/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吴启运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化 纳米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二硫化钨(WS2)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二硫化钨具有类似于石墨的层状结构,层间是较弱的范德华力,层内金属W原子与S原子以强的共价键相结合。但在外界的影响下WS2片层边缘的悬空键很容易失稳而卷曲形成纳米管或富勒烯结构。富勒烯结构的WS2纳米材料由于没有悬空键,具有较低的表面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它的摩擦性能远优于传统的层状2H-WS2。WS2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可应用于固体润滑剂(尤其是在高真空、高载荷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原油氢化脱硫的催化剂、储氢材料、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等众多领域。自从1992年二硫化钨的富勒烯与纳米管结构首次被发现以来,针对二硫化钨纳米管的制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制备二硫化钨纳米管的方法主要有高温气固反应法、热分解法、水热法等。最初Tenne等人用H2/H2S/N2在850℃还原钨的氧化物合成二硫化钨纳米管;C.N.R.Rao等人在氢气中1200℃-1300℃高温下直接加热分解(NH4)2WS4制备了WS2纳米管;Chen等人通过在H2/C4H4S气氛下400℃催化热分解球磨后的(NH4)2WS4合成WS2纳米管。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同一反应过程得到的二硫化钨纳米管直径分布较广泛,通常在几到几百个纳米不等,即二硫化钨纳米管的尺寸和尺寸分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纳米管纯度较低。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硫化钨纳米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二硫化钨纳米管的尺寸和尺寸分布问题,制备出的二硫化钨纳米管在尺寸和生长取向上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产物纯净。
本方法以四硫代钨酸铵(NH4)2WS4为原料,包括模板的制备、浸渍、热解和分离。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是将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浸渍于浓度为0.2~0.4mol/L的四硫代钨酸铵的二甲亚砜(DMSO)溶液中不少于半小时,取出AAO模板挥去溶剂二甲亚砜后置于还原气氛中在500~600℃下煅烧1~2h,冷却后自AAO模板上分离得到WS2纳米管。所述的还原气氛为H2和N2按体积比1∶9混合的混合气体。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制备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采用公知的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孔洞有序的AAO模板,电解液为0.3mol/L的草酸,氧化电压为50V,一次氧化时间为5h,二次氧化时间为12h,然后用5%的磷酸溶液通孔,清洗干净后烘干备用;
(2)配制前驱液:将原料四硫代钨酸铵溶于二甲亚砜(DMSO)中磁力搅拌使其完全溶解,配成0.2~0.4mol/L的前驱液;
(3)浸渍模板:将制备的AAO模板浸入在步骤(2)的前驱液中不少于半小时,将载有前驱液的AAO模板放在70℃的烘箱中,使二甲亚砜溶剂充分挥发;
(4)热分解前驱体:将上述已载有前驱体的模板放入水平管式加热炉中,以50ml/min的流量通入H2/N2(还原气体H2和保护气体N2的体积比为1∶9)的混合气体,以10℃/min的升温速度将管式炉加热到550℃,保温1-2h以充分反应,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自AAO模板上分离得到蓝黑色的二硫化钨纳米管。
本发明采用AAO模板法制备二硫化钨纳米管,温度相对较低,成本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易控,通过AAO模板孔洞的限制作用以抑制WS2纳米管的生长方向,使其取向趋于一致,管径一致。制备得到的二硫化钨纳米管直径均匀一致并可控,二硫化钨纳米管由于其高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润滑、催化性能,可以被用作固体润滑剂、催化剂和扫描探针等。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二硫化钨纳米管的透射(TEM)照片
图2是实施例二的二硫化钨纳米管的透射(TEM)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60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