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电解槽槽底出电和母线配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7034.7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8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16 | 分类号: | C25C3/1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槽 槽底出电 母线 配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电解槽槽底出电和母线配置结构,属于铝电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铝用电解槽的阴极电流均是从槽侧部出电,如图1所示意,电流穿阴极汇流于阴极钢棒1,电流通过穿槽侧板的阴极钢棒1后,再由阴极软带2连接槽周围母线3,最后从槽底母线4连接到下游槽的立柱母线5。现有槽侧出电方式和与之配合的槽周围母线配置存在如下问题:
1) 电流从槽侧部出电,穿阴极的电流向阴极钢棒穿槽侧板处汇流严重,造成铝液层和阴极水平电流大,使得铝液所受电磁力大,从而导致铝液波动,槽况不稳,电耗上升。
2) 电流从槽侧部出电,配置空间上决定了槽周围母线离铝液层较近,不得不采取消减磁场强度和平衡电流的设计手段,增加槽周围母线的配置难度和母线用量。
3) 电流从槽侧部出电,从槽进电侧到下游槽的立柱的距离较远,同时为了平衡A、B侧阴极电流,增加了槽底母线配置难度和母线用量。
4) 上述2)、3)点,也导致了我们降低槽周围母线系统的本体压降的各种努力,收效甚微。
5) 上述2)、3)点,也造成两槽之间配置槽周围母线的空间紧张,槽间距难以缩减。
6)根据生产现场统计,80%以上的渗、漏铝发生在阴极钢棒穿槽侧板处(钢棒窗口),如图1,从阴极端头顶到阴极钢棒顶之间的扎糊距离较短,增加了钢棒窗口渗、漏铝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电解槽槽底出电和母线配置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槽侧部出电,穿阴极的电流向阴极钢棒穿槽侧板处汇流严重,造成铝液层和阴极水平电流大,使得铝液所受电磁力大,从而导致铝液波动,槽况不稳,电耗上升等不足。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阴极钢棒的两端头设置在槽侧板之内,在阴极钢棒中部连接导流钢棒,导流钢棒穿过槽底连接阴极软带,阴极软带与电、磁平衡母线相连接,电、磁平衡母线通过槽底母线连接下游槽立柱母线。
导流钢棒与阴极钢棒垂直。
与现有槽侧部出电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水平电流总量及其产生的电磁力,降低铝液波动造成的电能损耗;并有效降低铝电解槽母线系统的本体压降,减少通流损耗;与现有槽周围母线比较,槽底出电母线远离铝液层,有效降低了消减磁场强度和平衡电流的设计难度;可有效减少母线用量,降低投资成本;可为缩小槽间距提供更大的空间余地;可有效降低侧部渗、漏铝和整体漏炉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 现有铝电解槽阴极出电和母线配置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铝电解槽槽底出电和母线配置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中,1—阴极钢棒,2—阴极软带,3—槽周围母线,4—槽底母线,5—立柱母线,7—槽侧板,8—导流钢棒,9—电、磁平衡母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2,阴极钢棒1的两端头不穿过槽侧板7,而是设置在槽侧板7,在阴极钢棒1中部连接与其垂直的导流钢棒8,导流钢棒8穿过槽底,通过阴极软带2与电、磁平衡母线9相连,最后通过槽底母线4连接到下游槽立柱母线5。通过改变电解槽阴极出电的位置,使直接影响电解槽铝液波动的水平电流、磁场、电平衡等因素得到改善,另外,也带来了降低母线电磁平衡的设计难度、减少母线用量、降低母线压降、缩小槽间距、降低侧部漏炉风险等一系列好处。
与现有槽侧部出电的模式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势:
1) 电流从阴极钢棒中间向下出电,可以减少水平电流总量及其产生的电磁力,降低铝液波动造成的电能损耗;
2) 缩短了电解槽A侧阴极出电端到下游槽立柱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铝电解槽母线系统的本体压降,减少通流损耗;
3) 与现有槽周围母线比较,槽底出电母线远离铝液层,有效降低了消减磁场强度和平衡电流的设计难度;
4) 可以有效减少母线用量,降低投资成本;
5) 电解槽侧部不配置母线后,可以为缩小槽间距提供更大的空间余地;
6)阴极钢棒不穿侧部,延长了阴极端部扎糊的高度,可以有效降低侧部渗、漏铝和整体漏炉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70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