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制成的红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7055.9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2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高颂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京明茶叶综合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08 |
代理公司: | 揭阳市博佳专利代理事务所 44252 | 代理人: | 黄少松 |
地址: | 51543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茶 制作 工艺 及其 制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制成的红茶。
背景技术
红茶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尽管这些酚类物质的分子量很大,与绿茶中的酚类成分有比较大的区别。但从临床试验结果看,同样也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抗突变等功能。红茶含有脂多糖,因此,喝红茶也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红茶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
红茶为全发酵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了—系列的酶促化学变化,茶多酚被氧化、聚合形成分子量巨大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鲜叶经过加工形成红茶后,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各类儿茶素减少80%以上,形成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成为红茶中最为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茶黄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1%~2%,茶红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9%~20%,两者在红茶水浸出物中约占40%~60%;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是红茶的特征性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影响茶叶的品质及风格。同时,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是红茶中最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红茶表现出很好的生理活性。
红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与绿茶接近;氨基酸及肽、有机酸和游离糖略高于绿茶;维生素类远低于绿茶。红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特性与绿茶差异很大,从中医的角度上说,红茶性温,绿茶性凉。因此,红茶品质特征和保健作用也有其独特性。
红茶性温,擅温中驱寒,温胃驱寒,能化痰、消食、开胃;可见,红茶宜脾胃虚弱者饮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脾胃不好的消费者宜选用红茶进行品饮,喝红茶对健康有明显助益。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各地的工夫红茶,由于用的原料品种不同,而形成各自独有的特征。以不同地域、不同工艺制成的红茶,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粤东大北山国家级森林自然生态保护区,海拨800米以上高寒地带,该地区层峦耸翠,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质优良,无污染,原生态茶园内茶树生长繁茂,芽叶叶质肥厚、持嫩性好。
传统茶农难以推广形成红茶规模化农业生产,而且传统制法品质上差异悬殊,红茶自然醇香味不够,因此,研究开发自然醇香型的红茶工艺及产品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集果、蜜、花、薯、松烟、豆香味和自然醇香为一体的独特综合香型,耐冲泡,营养丰富和保健作用的红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制成的红茶。
本发明的制作工艺,包括:
1)、初制工序: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包揉→薰焙→毛茶;
鲜叶萎凋:鲜叶进萎凋间萎凋,温度控制在28~35℃,萎凋过程中每小时翻拌一次,使萎凋均匀;待叶质和嫩茎萎软,握叶柔软、稍粘、可成团,嫩茎弯曲不断,叶色从鲜绿色变为暗绿,叶面呈皱,青气基本消失并散发清香,即为萎凋适度,所需时间为4~5h;萎凋后萎叶失重达30~35%;
揉捻:按轻、重、轻原则进行,萎凋叶装桶后空揉5~10min后再加轻压;待柔叶完全柔软再适当加以重压,促使茶条条索紧结,揉出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然后松压散热,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再筛分散热,揉捻叶要求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叶片成条率90%以上;
发酵:设一发酵室,内设发酵架,每架设8~10层,每层间隔25~30cm,内置一移动的发酵盘,发酵盘高12~15cm;将揉捻好的茶叶加入晒干的黄豆拌匀,茶叶与黄豆的重量比为1:0.3~1,茶叶摊厚8~10cm,上盖一层湿布,室温为24~28℃,相对湿度95%以上,发酵的时间为3~5h;发酵温度由低至高,然后再降低,当叶温平稳并开始下降,叶色由绿变黄绿尔后呈绿黄再开始变成黄红色,青气消失香气散发,发酵程度为65~80%时为发酵适度;
过红锅:火旺锅红、茶叶与黄豆一同下锅,手工翻炒2~3min,起锅;
复包揉:手工复包揉茶叶2~3min,筛分出茶叶进行薰焙;
薰焙:用湿松木柴薰烟烘焙,摊叶厚度为1.5~2.5cm,焙温90~105℃,时间为6~8h,薰焙后茶叶含水量为5~6%;薰焙后立即摊凉;
2)、精制工序:毛茶→筛分→风选→拣梗→复火提香→匀堆→成品红茶。
本发明的工艺,上述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或一芽一叶。
本发明的红茶,通过以下工艺步骤制成:
1)、鲜叶萎凋:鲜叶进萎凋间萎凋,温度控制在28~35℃,萎凋过程中每小时翻拌一次,使萎凋均匀;待叶质和嫩茎萎软,握叶柔软、稍粘、可成团,嫩茎弯曲不断,叶色从鲜绿色变为暗绿,叶面呈皱,青气基本消失并散发清香,即为萎凋适度,所需时间为4~5h;萎凋后萎叶失重达3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京明茶叶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京明茶叶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70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