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长单晶V2O5纳米线/石墨烯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7696.4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8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梅;梁丽颖;杨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139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长 sub 纳米 石墨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超长单晶V2O5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并且这种超长单晶V2O5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由Sony公司于1990年率先投入商业化。由于锂离子电池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无法取代的巨大优势,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武器装备等。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快速增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国际民生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然而,正极材料研究较为滞后,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整体性能进一步提高的关键。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正极材料包括“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等,而V2O5以其可嵌入结构、高容量、低成本、资源丰富等优点,成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可充锂电池正极材料。
V2O5,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属三斜方晶系,在这种结构中,V处于由5个O原子所包围的一个畸变了的四方棱锥体中的中间,V原子与5个O原子形成5个V-O键,因此V2O5,结构可以看作VO4四面体单元通过桥氧结合为链状,链与链之间通过双键氧与下一条链上的V作用构成锯齿的层状排列结构,从结构上看,分子或原子嵌入V2O5,拉大了层间距离,从而削弱了V2O5层对Li+的静电作用,同时Li+与嵌入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使其能较好的脱嵌。V2O5电化学嵌/脱锂离子的电位窗口为4.0~1.5V(vs.Li/Li+),每个V2O5最多能够嵌入3个Li+,且其理论放电容量可达442mAh g-1,因此我们预计正极材料V2O5可满足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和比容量大的需求。
自从Whittingham在1975年首次报道锂离子能可逆地嵌入到V2O5中,人们已对V2O5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它电子导电率低(10-2-10-3S/cm)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小(10-12-10-13cm2/s)等问题,这些限制了V2O5在实际应用中的嵌入容量和倍率性能。为克服V2O5存在的问题,人们研究采取了多种改性措施和方法,这主要包括制备纳米结构的V2O5和掺杂活性碳。
纳米尺度的V2O5可以提高锂离子的扩散系数,因为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短的扩散路径,可以提供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和减弱电极材料的浓度极化。目前,人们已合成了大量的纳米结构V2O5,如纳米带、纳米线、纳米棒、纳米卷、空心微球等。我们课题组也合成出几十毫米长的V2O5纳米线,并且在电流密度50mA/g下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其首次放电容量高达351mAh g-1,然而充放电循环20周后放电容量衰减到175mAh g-1。由此可知,纳米尺度的V2O5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它的电化学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76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极化继电器的磁路结构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