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08750.7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0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震坡;李军;申健初;胡寸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22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内外 连接 方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及结构,属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箱更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装置,电池连接的可靠性对电动汽车的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上安装有电池外箱,电池组是装在电池内箱中的。电池内箱和电池外箱上都安装有电气连接组,电池内箱与电池外箱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由于电动汽车是运动载体,电动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颠簸和电动汽车在加速和制动过程中的惯性挤压,都会影响电池内箱与电池外箱连接组件的可靠性。
目前,电动汽车上的连接组件基本为平面连接,平面连接器主要是通过弹性力的作用将电池内箱与电池外箱的工作面挤压在一起,两者之间为柔性连接,没有形成一个刚性整体,当电动汽车的颠簸和惯性挤压产生的外力作用于连接组件时,平面连接器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或摩擦,严重时会使连接器之间出现瞬间脱离,从而产生虚接,对于高压电极,极易产生放电现象,造成电极烧糊,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平面连接因为没有很好的防尘、防水措施,连接器间会留有灰尘或粘接水分,随时可能会发生放电,造成连接组件局部或整体烧糊,影响整个车辆的正常运行。另外现有的平面连接主要采用分散式的连接方式,安装尺寸较大,连接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较为难保证,给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生产的标准化和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内外电池箱的连接可靠性、并能避免内外电池箱之间因相对运动和摩擦而出现瞬间脱离和放电现象的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及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是将电池内箱与电池外箱采用抽屉式连接方式;电池内箱的前端与电池外箱之间通过弹性限位座对电池内箱产生预压力;电池内箱上的锁舌与电池外箱上的锁孔插接;以保证电池内箱与电池外箱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位移。
前述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中,所述弹性限位座底部加工有刚性限位台,防止电动汽车产生的外力作用在电池内箱上时对插接件过渡挤压,通过刚性限位台保护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不被挤坏。
前述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中,所述电池内箱的前端安装有插头组件,与插头组件相对的电池外箱上安装有插座组件,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采用插接式连接;插座组件的背面设有弹簧支撑,通过弹簧支撑弥补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偏差。同时防止电动汽车产生的外力作用在插接件上。
前述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中,所述插头组件上的插针前端加工成锥销状,插座组件上的插孔前端加工成锥孔状;通过锥销与锥孔配合,降低插针与插孔对相对位置的要求,确保在插针与插孔偏离较大的时能顺利对接。
前述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中,所述插座组件内侧的周围设有密封圈,当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对接后,密封圈与插头组件的对接面形成一个密封腔,起防尘、防水和绝缘作用。
按照上述方法构建的本发明的一种电池内外箱的连接结构为:该结构包括电池外箱;其电池外箱与电池内箱抽屉式连接;电池外箱前端的内侧设有弹簧支撑,弹簧支撑上设有刚性限位台;电池外箱后端的两侧设有锁孔,电池内箱的后端设有弹性插销锁,弹性插销锁的锁舌与锁孔插接。
前述结构中,所述电池内箱的前端设有插头组件,与插头组件相对的电池外箱上设有插座组件,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插接;插座组件的背面设有弹簧支撑。
前述结构中,所述插头组件上设有一组插针,插针前端为锥销状,插座组件上设有一组插孔,插孔前端为锥孔状。
前述结构中,所述插座组件内侧的周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插头组件对接面压接。
前述结构中,所述电池外箱内两侧设有滑动轴承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未经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87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