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分选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9784.8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5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于传敏;李银文;石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1/00 | 分类号: | B03B1/00;B03D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钢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品位 铝土矿 分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低品位铝土矿的选矿脱硅方法,特别是适用于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分选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高铝、高硅、低铝硅比、含硅脉石矿物组成复杂、含铝矿物与含硅矿物之间的嵌布关系密切,这不仅导致目前我国氧化铝的生产流程长、能耗高、成本高、产品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还使得铝土矿的选矿比较困难。
选矿脱硅的特点是,利用含铝矿物和含硅矿物间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以天然形态除去含硅杂质矿物。常用的选矿脱硅工艺包括洗矿和分级、重选、选择性絮凝、选择性碎解、浮选等。铝土矿浮选脱硅是当前研究最多、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铝土矿中的有用矿物是三水铝石和一水铝石,含硅脉石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叶腊石、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铝土矿浮选脱硅工艺分为正浮选和反浮选两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铝土矿的正浮选脱硅工艺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分选指标大幅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流程有:(1)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提出的阶段磨浮分离工艺。(2)如图1所示中南大学提出的选择性磨矿-聚团浮选工艺。
然而由于供矿的铝硅比持续下降,选择性磨矿-聚团浮选工艺存在的问题便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通过选择性磨矿直接作为精矿部分的铝硅比偏低,导致通过整个工艺流程产出的精矿铝硅比偏低。
2、由于铝土矿中含铝有用矿物的含量比含硅脉石矿物的含量要高数倍,所以正浮选脱硅工艺的泡沫量很大。
3、正浮选脱硅泡沫量大的这一问题致使精矿输送困难,难以实现浮选设备的大型化。
4、铝精矿脱水困难,而且铝精矿携带大量浮选药剂对后续拜耳溶浸过程及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分选方法,目的是在获得的精矿能够满足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生产的前提下,使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降低。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适用于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分选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以一水硬铝石为原料,通过选择性磨矿寻求出适合的入选粒级;采用复合力场分选的方式,分选出一部分精矿;剩余部分采用细粒级强化浮选的方式,分选出另一部分精矿;使得两部分最终精矿的铝硅比能够满足拜耳法生产的需要。
本发明同现有的选择性-聚团浮选工艺相比优点效果是:在能够保证精矿铝硅比的前提下,使得选矿成本得到降低。
(1)采用选择性磨矿既能保证其富连生体与脉石矿物达到单体解离,又能防止脉石矿物的过度泥化;同时由于磨矿粒度较粗,降低了磨矿能耗。
(2)由于一水硬铝石与其伴生的脉石矿物之间在硬度和密度上存在差异,采用复合力场分选使得粒度粗、密度高的组分从底流口排出,粒度细、密度低的组分从溢流口排出。与传统的分选方式相比较具有设备简单,运行稳定,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3)由于已经有部分的精矿被选出,进入浮选的矿浆量明显减少,因此可以减少浮选流程和浮选药剂的用量,因此使得选矿的成本得以降低。
(4)由于精矿的平均粒度比选择性-聚团浮选工艺的平均粒度要粗,因此有利于精矿沉降和过滤,可以明显减少絮凝剂的用量和过滤设备的用量,降低了整个的选矿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分级-浮选流程。
图2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本发明适用于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分选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以一水硬铝石为原矿原料,通过选择性磨矿寻求出适合的入选粒级进入到复合力场分选,不符合要求的粒级返回选择性磨矿步骤;进入到采用复合力场分选的粒级采用复合力场分选方式,分选出一部分精矿;剩余部分粒级采用细粒级强化浮选的方式,分选出另一部分精矿;使得两部分最终精矿的铝硅比能够满足拜耳法生产的需要。
试验所采用的矿样来自中铝河南分公司,矿物的化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97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