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质工字梁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3109.2 | 申请日: | 2011-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和平;曾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S3/00 | 分类号: | F16S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57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质工字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车辆大梁、承载及受力部件的工字梁。
背景技术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汽车行业,更是责无旁贷。车身轻量化既是汽车行业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与方向。研究汽车轻量化的文献铺天盖地,与日俱增。《车身轻量化与钢铝一体化结构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载于《汽车工程学报》,2008年6月,第44卷第6期)一文中提到:“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论汽车轻量化》(载于《中国过程科学》,2009年9期)一文中指出“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排放下降4%”。诸如此类的论述再次证明了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然如此至重要,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实现汽车轻量化。
汽车大梁或载重架是汽车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汽车大梁或载重架的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一步。就目前公开的文献来看,汽车的大梁或者载重架绝大部分采用钢质结构,采用铝质结构的较少,而无论钢质结构还是铝质结构,均是实心的,铝质结构和钢质结构相比,降低了汽车的重量,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最轻。因此,开发一种质量小,强度高的汽车大梁或载重架已为急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生产车辆大梁或、承载及受力部件且质量小的铝质工字梁。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生产车辆大梁或载重架的质量小、强度高的铝质工字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铝质工字梁,所述的工字梁为空心工字梁。
优选的,所述的空心工字梁内部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与空心工字梁内壁之间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一条。
优选的,所述的加强筋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相邻加强筋组成的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梯形。
一种铝质工字梁的挤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挤压工字梁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2)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半部分由上翼和腹板上半段组成,所述的下半部分由工字梁的下翼和下半段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连接包括扣接,或者焊接,或者扣接和焊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质量小。铝的密度比钢小,具有巨大的轻量优势。就空心铝质工字梁而言,无论是和实心钢质工字梁相比还是和实心铝质工字梁相比,都具有绝对的质量小的优势;2.强度高。在阐述这一有益效果之前,先对空心铝质工字梁做一个分类,以两块截面外形、材质相同的空心工字梁为例进行分类:一类是空心工字梁的外壁较厚,空心结构不影响工字梁的强度,一类是空心工字梁的外比较薄,影响空心工字梁的强度。前一类本身就具有高强度的性能优势,后一类加入加强筋之后即具有高强度的优势,即由于加强筋有支撑、加固、稳定等作用,不仅重量较前一类大幅减轻,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较前一类大大提升;也较实心工字梁更轻、更强。由此可见,空心铝质工字梁具有强度高的优势;3.节能环保。由于空心铝质工字梁具有质量小的优势,因此,用其生产的车辆的质量也随之减小,也就当然降低油耗、减少排放,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在汽车大军中,这一整体效果也必然更加明显。
挤压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分隔挤压,缩小了挤压物体的外接圆直径,解决了大块工字梁及挤压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连通式铝质工字梁
图2隔离式铝质工字梁
图3交叉式铝质工字梁
图4相邻加强筋组成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工字梁
图5相邻加强筋组成的截面为梯形的工字梁
图6加强筋截面为圆形的工字梁
图7铝质工字梁(不含加强筋)的上下两部分
图8铝质工字梁(含加强筋)的上下两部分
1上翼 2腹板 3下翼 4铝质工字梁上半部分 5铝质工字梁下班部分 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一简要、清楚的说明。显而易见,所给出的实施例作为最佳实施例旨在说明本技术方案的内容、原理,而非全部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列举的实施例以及本申请文件的附图等内容显而易见地做出其他实施方案,而这些实施方案属于发明的等同方案,属于本是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31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