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14714.1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际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镇海西门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M1/20;B60L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骑行者自身重量来发电进行补充充电的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出行方便,省力,已被广大市民使用,但是它出行前需要较长时间的充电,充一次电行驶的里程也不长,往往半路会抛锚,不但影响工作,而且极不方便,如果能设计出一款充一次电,比现有电动车能行驶更多里程的电动自行车是大家所期待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电动自行车充一次电不能行驶较长里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该车利用骑车人的自身重量和车辆在行驶所产生的振动,通过往复式发电装置来发电,发电机输出电流对电瓶进行充电,使电瓶能较长时间持有电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把手通过把手套连接前轮,车架由两根平行的直杆组成,前端合并后弯曲向上与把手套焊接,两根直杆的后端叉开后分别与后轮电动机轴两端用螺帽固定,在车架的中后部两侧焊接两根直立向上的立柱,立柱的上端合并后连接曲尺式的曲臂,曲臂的另一端连接车座的前端,车座的下面两侧连接套筒和柱塞。套筒内腔的顶端和柱塞的上端各安装磁性块,这两磁块的向相面极性相同,当柱塞在套筒中行进一段距离时,两磁性块接近,产生推斥力,而且越靠近推力越大,利用磁推力来代替弹簧,当作用在两磁性块的力过大时,会压迫两磁性产生撞击,因此在套筒壳体下端和柱塞的外圈上设置弹簧,以防止套筒下行距离过大而产生磁性块撞击现象。在立柱和柱塞之间的车架上固定往复式发电机定子(现有技术),在靠近柱塞的车架上设支撑杆,支撑杆的顶端作为杠杆的支点,杠杆的动力点设在套筒外壁上,杠杆的阻力点设在往复式发电机的电枢上端,此杠杆的阻力臂大于动力臂,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赠大电枢的行程,车座的套筒只要有一个较小的上下滑动,电枢就能取得较大的行程,有利于增加发电机的发电量。在车座前方的车架上设置电瓶和充电装置,在车把手上设置行车控制系统。当该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会产生振动,在振动中车座位置有一个上下方向的力,在骑车人的体重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向下的较大的冲击力,冲击力克服套筒中磁性块的推斥力,迫使套筒向下运行,在套筒下行的同时带动杠杆的动力点向下,杠杆通过支点,撬动阻力点上的电枢向上运动。在振动中还会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在磁推动下向上,使套筒向上滑动,同时带动杠杆的动力点向上,通过支点,撬动阻力点上的电枢向下运动,车辆在行驶中会不断地产生振动,通过杠杆的撬动,电枢在发电机的定子中不断地作往复运动而产生电能,经过充电装置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达到利用骑车人自身重量发电,对电瓶进行补充电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电动自行车的电瓶能及时得到补充电能,防止电池磁化,延长电池寿命,增加行驶距离,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一种电动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把手,2.把手套,3.前轮,4.车架,5.电瓶,6.充电装置,7.立柱,8.顶端连接点,9.曲臂,10.阻力点,11.杠杆,12.支点,13.车座,14.动力点,15.电枢,16.定子,17.支撑杆,18.电动机轴,19.后轮,20.弹簧,21.套筒,22.柱塞,23.行车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把手1通过把手套2连接前轮3,车架4由2根平行的直杆制成,其前端合并后弯曲向上与把手套焊接,两根直杆的后端叉开后与后轮19上电动机轴18用螺帽固定,在车架的中后部两侧焊接两根直立向上的立柱7,立柱上端8合并后连接曲尺式的曲臂9,曲臂的另一端连接车座13的前端。车座下面两侧连接套筒21和柱塞22,套筒内腔顶端和柱塞的上端各安装磁性块,两磁性块的相向面极性相同,在套筒壳体的下端和柱塞的外圆设置弹簧20,在立柱和柱塞之间的车架上固定往复式发电机的定子16,在靠近柱塞的车架上设立支撑杆17,支撑杆的顶端作为杠杆11和支点12,杠杆的动力点14设在套筒的外壁上,杠杆的阻力点10设在往复式发电机电枢15的上端,车座的前方车架上设置电瓶5和充电装置6,在车把手上设置行车控制系统23(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镇海西门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镇海西门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47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丝绳压面变形器
- 下一篇:D(-)-磺苄西林钠的提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