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建筑的梁柱连接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15027.1 申请日: 2011-05-05
公开(公告)号: CN102261129A 公开(公告)日: 2011-11-30
发明(设计)人: 杨东佐 申请(专利权)人: 杨东佐
主分类号: E04B1/58 分类号: E04B1/58;E04B1/9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建筑 梁柱 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房屋、亭、展台、桥梁等建筑的的梁柱连接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框架钢结构的梁柱连接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泥砖混、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及其建造方法,由于需要在施工现场用钢筋拉框架、浇注混凝土等,存在下面的缺点:一是其立柱先灌建好,再在立柱上灌建水泥楼板,水泥楼板与立柱的连接关系主要靠立柱上和水泥楼板上的钢筋,立柱和水泥楼板由于是分两次灌建而成,建筑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污染大,噪声大,建筑原材料浪费大;二是两个水泥固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力学负荷的承载关系,没法建立真正一体化的内部关系,其安全性差,抗震功能差、使用寿命短;三是需要使用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破坏生态;四是房屋拆迁时,建筑原材料无法重复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难以处理;四是由于传统的水泥建筑(高楼大厦)框架结构的自重很重,地基的力学负荷很大,一旦发生地震摇晃,整个建筑变得非常脆弱,非常危险,非常不利于抗震。针对现有的水泥砖混、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的上述不足,现已有钢结构建筑。 

现有的钢结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虽然相对水泥砖混、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有很多优点,但还是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现有建筑钢结构框架的梁和柱或梁和梁之间直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或通过焊接等的连接方式,受力差、连接脆弱,梁、柱、楼板等的重力最后均传递到连接节点上由连接紧固件或焊接部来承受,这样会造成应力过度集中于梁和柱或梁和梁之间的连接节点而使连接节点受力更差、连接更脆弱,这会大大降低现有建筑框架结构的安全性,缩短使用寿命。这是现有的传统建筑钢结构框架存在的最大的技术难题。二是现场的螺栓等紧固连接或焊接的连接环节多,这会提高安装难度,降低安装效率,造成现场施工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高。三是传统建筑钢结构框架梁和柱或梁和梁之间由于采用螺栓紧固连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必须对各自的连接端部进行配合连接的设计、加工,当梁或柱要使用标准型材时,其连接端部就必须进行另外设计和加工,当梁或柱不使用标准型材则需专门制造,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高,也容易出现梁或柱尺寸加工误差产生连接误差,使本来就脆弱的连接位置很难很好的承受建筑重量负荷以及负荷力的传递。 

针对现有的钢结构建筑框架的不足,现有技术主要又有以下几种改进: 

申请号为03134271.X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环保型可拆装式梁柱承重结构的设计方法,该发明涉及一种房屋支架,特别是一种可拆房屋的支架。房屋支架由房屋承重柱、承重梁、连接件、柱帽连接构成,承重梁与承重柱插接,承重柱与柱帽插接,承重柱间用螺栓固定接,承重柱顶部有柱帽卡榫,顶部中心有上下柱连接螺栓,承重柱底部中心有螺孔,柱与柱间用连接件连接,承重梁的燕尾榫与柱帽上的燕尾槽插接,柱帽底部的卡槽与柱顶柱帽燕尾榫插接,柱帽上部为燕尾槽与承重梁燕尾榫插接。不同于传统 的现场浇灌,工厂化制作配件,现场组装,将各种尺寸的构件在现场任意组装成为各种式样的房屋,拆下后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实现主要结构件的标准化,通用化建筑构件各部件间加橡胶垫,对地震波起缓冲作用,增强抗震性能。建筑构件安装后可拆卸,可重复使用,减少大量建筑垃圾,并且施工简便,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的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污染大、噪音高、周期长、工程质量优良率低的问题。但该技术方案的承重柱不是采用现有的工字形钢、H形钢、方钢管、圆钢管等标准建筑型材,而是采用带有较复杂的柱脚和柱头的非标准件,这种承重柱需一次成型专门制造,一方面由于承重柱长达几米,一次成型承重柱,模具成本和制作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由于楼层的高度、承重柱的受力大小不断变化,对不同的楼高需要不同的模具成型不同长度的承重柱,对不同的建筑需要成型不同尺寸大小的承重柱,进一步增加模具成本,还有,承重柱这么大,要一次成型制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有点不现实。悬臂梁与柱头采用燕尾槽和燕尾榫配合,如果悬臂梁采用标准的工字形钢、H形钢、方钢管、圆钢管、槽钢等,由于其横截面不是实心的,因此加工成燕尾榫,其受力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东佐,未经杨东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50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