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润滑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5440.8 | 申请日: | 2011-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6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梦寒;向东;艾百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01/04 | 分类号: | C10M101/04;C10N40/2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温差 拉延 模具 润滑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剂,尤其是一种专门适用于不锈钢温差拉延法使用的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润滑剂。
背景技术
不锈钢温差拉延工艺,是一种根据奥氏体不锈钢变形时的组织变化特征,采用温差拉延方法以有效地控制变形硬化程度,防止时效破裂,提高成形极限的制造新工艺。是属于重庆大学教授研发的比较新颖的新工艺技术。
在不锈钢温差拉延工艺中,一般均采用球墨铸铁或铸态铜合金模具,以防止含Cr量高的不锈钢制件与常规的钢模具发生粘附作用而产生金属瘤。然而,球墨铸铁与铸态铜合金模具均存在耐磨性差的缺点,尤其是在温差拉延中,模具在受热状态下模具更易磨损,需要考虑采用润滑剂进行润滑。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传统润滑剂在温差拉延工艺中受热易挥发,导致润滑效果大大降低。生产实践表明,在传统润滑剂润滑条件下,球墨铸铁与铸态铜合金模具由于磨损而失效的模具寿命仅为100~300件。这不仅使得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频繁的更换模具使得生产效率较低。
故如何研发一种专用于不锈钢温差拉延工艺模具的润滑油剂,提高润滑效果,延长模具寿命,成为本领域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专用于不锈钢温差拉延工艺模具的润滑剂,达到提高润滑效果,延长模具寿命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润滑剂,其特点在于,所述润滑剂采用蓖麻油、菜籽油和猪油混合均匀得到。
作为优化,所述蓖麻油、菜籽油和猪油的重量配比为2:1:1,润滑剂中猪油微粒直径为0.01-10微米。经试验证明,此重量配比,可以使得润滑效果最佳;同时猪油微粒的直径为将猪油充分搅拌均匀后测到的猪油微粒直径大小,如果猪油微粒直径过大,说明猪油未被充分搅拌均匀,有可能造成模具局部润滑不充分,影响润滑效果。
本发明的润滑剂,使用时直接将其涂抹到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或者不锈钢坯料上即可。本润滑剂中,由于猪油与蓖麻油、菜籽油比重差异不大,故猪油微粒不易沉淀。猪油微粒易填入模具表面本身存在的微型凹槽中,提高了模具表面光洁度,且猪油在100~150℃模具表面温度下挥发速率较慢,有利于发挥持续润滑作用。使用该润滑油一定时间后,蓖麻油与菜籽油会逐渐渗入模具表层铸态组织使得润滑效果更佳。通过试验和生产应用实践表明,球墨铸铁或铸态铜合金材质的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在该润滑剂润滑条件下,寿命可提高至1000件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所得制件质量良好,制件表面的残余润滑剂通过普通碱性洗涤剂便可轻易清除干净。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润滑剂专门适用于在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中应用,可以达到提高润滑效果,延长模具寿命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称取100克蓖麻油,50克菜籽油,50克猪油,通过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经检测使得润滑剂中猪油微粒直径为0.01-10微米时,即得不锈钢温差拉延模适用的润滑剂,将其均匀涂抹于铸态铜合金材质的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上取得了良好润滑效果。
实施例2:称取200克蓖麻油,100克菜籽油,100克猪油,通过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经检测使得润滑剂中猪油微粒直径为0.01-10微米时,即得不锈钢温差拉延模适用的润滑剂,将其均匀涂抹于球墨铸铁材质的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上取得了良好润滑效果。
实施例3:称取1000克蓖麻油,500克菜籽油,500克猪油,通过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经检测使得润滑剂中猪油微粒直径为0.01-10微米时,即得不锈钢温差拉延模适用的润滑剂,将其均匀涂抹于不锈钢坯料上同样取得了良好润滑效果。
本发明中蓖麻油、菜籽油和猪油的重量配比为2:1:1时润滑效果最佳,是经过大量试验得到的数据。在该试验中,采用将不同重量配比的材料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的润滑剂,直接应用于不锈钢温差拉延模具中用于生产,测量其模具寿命(即模具从投入生产到报废为止,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其数据见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54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