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灯罩及灯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6564.8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1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赖俊明;周士钦;谢锦坤;林玫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3/02;F21V5/00;F21V19/00;F21V23/06;F21V29/00;F21V3/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灯罩 灯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灯具结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出光角度的灯具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灯源提供的照明可应用在各式各样的灯具结构上,大多为平面灯具或管状灯具,平面灯具内具有导光板,用以将侧边的发光二极管灯源所发出的光往上折射而产生平面光束。管状灯具以发光二极管灯源的发光面直接向外发光,且管状灯具的灯罩为曲面,但在外型尺寸的限制规范下,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与灯罩之间的间距设计不佳,会产生视觉上或效率上不佳的问题。当间距过短时,灯罩的正面会因为发光二极管的热量过度集中而产生光苞(hotspot),而灯罩的侧面会因为亮度不均匀而出现光晕(mura)或暗区,影响灯具的发光均匀性以及发光范围。此外,当间距过长时,则会有灯具外型尺寸变大及光强度不足的问题,必须增加更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造成成本过高。因此,不论是外观上的缺陷或是发光的均匀性上,传统的灯具结构均有待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结构,用以增加出光角度并改善热量过度集中及亮度不均匀所产生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灯具结构,包括一管状灯壳、一发光二极管阵列光源、二端盖以及二对电极。管状灯壳由一灯罩以及一基板支撑件组成。灯罩为长片状,且灯罩的长边固定在基板支撑件的两侧组合成一管状结构。灯罩的曲面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且灯罩的曲面上包括多数个立体微结构,呈阵列排列。发光二极管阵列光源配置于管状灯壳内,以发射一光线,其中光线由入光面往出光面射入时,经由此些立体微结构的折射来增加出光面的出光角度。二端盖配置于管状灯壳的两端。二对电极分别配置于管状灯壳的两端及二端盖上,且与发光二极管阵列光源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灯罩。灯罩的曲面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灯罩的曲面上包括多数个立体微结构,呈阵列排列,其中一光线由入光面往出光面射入时,经由此些立体微结构的折射来增加出光面的出光角度。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灯具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灯罩的内部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微结构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微结构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灯具结构增设立体微结构所形成的辐射光场;
图4B为图4A的灯具结构绘示于X-Y平面以及Y-Z平面所量测到的光场分布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灯具结构
110:管状灯壳
112:灯罩
112a:入光面
112b:出光面
114:基板支撑件
116:立体微结构
120:发光二极管阵列光源
122:基板
124:发光二极管
125:阳极接线端
126:阴极接线端
130:端盖
140:电极
141:正电极
142:负电极
L1、L2:长边
S1、S2:短边
T1、T2:沟槽
A:顶点
B:菱边
C:三角形锥面
D:顶面
E:圆锥面
X:法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灯具结构,其是利用灯罩上的立体微结构来增加光折射的次数及产生全反射,以避免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直接向外发光而产生光苞(hotspot),间接地影响照明及产生叠影或眩光的现象。此外,利用阵列排列的立体微结构,可增加灯罩的出光面的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出光角度,以改善灯罩因亮度不均匀而出现光晕(mura)或暗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65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发电机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功率LED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