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及生物样品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16774.7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3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郑俊松;方立超;贺娟;邓均;黄辉;蒋丽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生物 样品 检测 | ||
1.电磁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电极为多层空心管状结构,由内到外分别包括PVDF层I、铜箔层、绝缘层、PVDF层II及外空腔层,所述外空腔层采用PVDF材料制成;
所述电磁控电极的一端端面作为电极工作面,另一端封闭,所述电极工作面为金片结构,所述电极工作面利用导线引出,与外部电源接线柱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电极的外空腔层的壁厚为1~ 2 mm,外径为8~10 mm,高度为80~1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片结构的外径为3~4 mm,厚度为0.5~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电极的多层结构的总壁厚小于2.15 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控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PVDF材料制备电极的外空腔层;
(2)外空腔层的一端端面采用金质材料制备有电极工作面,采用导线引出,使其与外部电源接线柱相连接;
(3)在外空腔层的内部分层组装各层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PVDF 层I、铜箔层、绝缘层及PVDF层II,总厚度小于2.15 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控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电极的壁厚为1.5~ 2 mm,外径为8~10mm,高度为80~110 mm。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磁控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工作面的外径为3~4mm,厚度为0.5~0.6mm。
8.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电磁控电极进行生物样品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纳米复合磁珠制备:将普鲁士蓝、纳米金依次修饰于磁性微粒子表面,然后固定甲胎蛋白特异性抗体,形成纳米复合磁珠;
(2)循环伏安检测:将电磁控电极通电,在外加磁场的吸引下,结合的纳米复合磁珠被吸附固定在磁控电极表面,将电极置于pH 6.5 PBS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检测,得到电流I1;
(3)孵育:将AFP标准品分别稀释至0.5 ng/mL, 1.0 ng/mL, 2.0 ng/mL,5.0 ng/mL,10 ng/mL,25 ng/mL, 50 ng/mL, 75 ng/mL, 100 ng/mL, 150 ng/mL, 200 ng/mL, 250 ng/mL和300 ng/mL,将纳米复合磁珠依次置于上述不同浓度的AFP标准品中孵育,孵育时间为15~30 min;
(4)检测:将电磁控电极通电,并将电极前端置于孵育溶液中,吸附完毕后,将电磁控电极移至检测溶液中,即pH 6.5 PBS的溶液,进行循环伏安法检测,其峰电流与吸附抗原的量成反比,其中,峰电流值记为I2,以免疫反应前后氧化峰电流下降的电流值?I = I2 - I1作为定量依据,对每一浓度标准抗原重复检测三次,以其平均值作为该抗原浓度对应的电流值,并对抗原浓度与其对应的电流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样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即在检测完毕后,断电使电磁控电极的磁性消失,对电磁控电极的表面进行PBS冲洗,纳米复合磁珠即可在PBS冲洗作用下从电磁控电极表面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样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孵育时间为20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677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