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7136.7 | 申请日: | 201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1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刘善和;方红新;王红明;薛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29/16 | 分类号: | C07C229/16;C07C227/2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43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乙酸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产品合成领域,具体设计一种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亚氨基二乙酸(Iminodiacetic acid简称IDA),被广泛用作农药、橡胶和电镀的重要中间体,同时也是生产络合物、螯合剂以及螯合型交换树脂的原料。在农药方面,亚氨基二乙酸更是生产除草剂草甘膦的原料。
目前国内生产亚氨基二乙酸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氢氰酸法、氯乙酸法以及二乙醇胺法。其中氢氰酸法原料氢氰酸含有剧毒,并且含氰废水的处理也比较麻烦。氯乙酸法尽管工艺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工艺流程长、产品纯度低、成本高,并且“三废”严重。二乙醇胺法由于原料二乙醇胺主要依赖进口,我国在通过对二乙醇胺反倾销制裁之后,导致二乙醇胺价格上涨,使得亚氨基二乙酸生产成本降低。
也有一些采用其他路线生产亚氨基二乙酸的报道:
CN1594281A公开了以羟基乙腈和氨为原料制备亚氨基二乙腈,再通过水解得到产品亚氨基二乙酸。该方法得到的亚氨基二乙酸纯度不高,并且在合成过程中需要添加催化剂,增加了合成成本。
CN101445465A公开了采用亚氨基二乙酸钠盐冷冻结晶法制备亚氨基二乙酸。尽管采用该方法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率,但由于使用了亚氨基二乙酸钠盐为起始原料,因此成本较高。
以上方法都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存在有较多三废产生的缺点,在工业生产中难以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亚氨基二乙腈为原料制备亚氨基二乙酸的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以亚氨基二乙腈为起始原料,经过碱解得到亚氨基二乙酸碱金属盐,经活性炭脱色后,调节溶液的PH=1.8~2.1,离心分离得到亚氨基二乙酸,往酸性母液中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至PH=5~7,然后向其中加入碳原子数为1~4的一元醇,离心分离得到不溶于体系的无机盐,加入体系的有机溶剂通过蒸馏的工艺回收并重复使用,分离溶剂后的母液返回活性炭脱色后的溶液中进行套用。
所述的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亚氨基二乙腈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中,经过碱解得到亚氨基二乙酸碱金属盐,其中亚氨基二乙腈与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摩尔质量比为1∶(2-3),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40%;
(2)向步骤(1)反应完全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进行脱色,其中活性炭加入质量为反应体系总重的2-8‰,脱色完成后趁热过滤出活性炭;
(3)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酸溶液,当滤液的PH=1.8-2.1时,停止稀酸的加入,然后冷却结晶、酸析出亚氨基二乙酸,离心分离出亚氨基二乙酸;
(4)向酸性母液中加入片碱至PH=5-7,然后再向其中加入碳原子数为1~4的一元醇,有无机盐沉淀析出,离心分离出沉淀,其中,一元醇的加入量与酸性母液的质量比为(1-5)∶1;
(5)将步骤(4)分离后的液相通过蒸馏的工艺回收甲醇并重复使用,分离甲醇后的母液返回步骤(2)进行套用。
所述的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金属氢氧化物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所述的碳原子数为1~4的一元醇选用甲醇;所述的稀酸为稀硫酸或稀盐酸。
所述的亚氨基二乙酸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一元醇后的母液连续套用的次数为30-35次。
由于大多数无机盐在醇中的溶解度非常小,Na2SO4在20℃下的甲醇中的饱和浓度为0.25%,因此通过加入甲醇可以将体系中的大部分Na2SO4去除掉。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适于连续化生产。采用向滤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甲醇,可以大大降低硫酸钠在体系中的含量,故可以在浓缩之前就除去大部分的硫酸钠,避免浓缩过程中大量无机盐的析出,节约了设备成本。并且除盐之后的母液可以进行套用,整个生产过程避免了废水排放,克服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71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感应线圈阵列结构感应探头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电磁铝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