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17531.5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9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江祝苗;葛安北;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3B33/00 | 分类号: | C03B3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丁瑞瑞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玻璃 车削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真空工艺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
【背景技术】
由熔融物体经过冷却而得到的一种无定型态,称为玻璃态,它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一种状态,类似于气态、液态、结晶等。玻璃就是属于这类“玻璃态”的物质,它是各种氧化物加热熔融成为熔体,再经过冷却而得到的。
电真空器件的发展早期曾普遍采用玻璃作为管壳和管内绝缘材料,目前,性能更为优良的电真空陶瓷已经大量取代玻璃,在电真空器件特别是微波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玻璃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它在电真空器件,尤其是显示器件、光电器件等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微波管中,玻璃也仍少量的被用作某些管子的输出窗,放电管的谐振窗等。
在传统的电真空器件用玻璃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都是采用金刚石刀具来切削和磨削。随着技术的发展,玻璃零部件的功用越来越多,形状越来越复杂,需要加工的量也越来越多。用金刚石刀具成本高,加工效率也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以改善传统玻璃加工方法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通过玻璃材料的退火、车刀材料的选择、车刀参数的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切削液的选择来规定玻璃的整个车削工艺。
一种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包括:
电真空用玻璃材料的退火工艺:将玻璃加热至比厂家提供的转换温度高3℃~7℃左右,保温20min~40min,然后随炉自然冷却至室温;
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车刀材料的选择:选择添加稀有金属碳化物类的材料作为刀具材料;
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车刀参数的选择:前角γ0=(8~10)°;后角α0=(5~8)°;主偏角κr=(0~1)°;副偏角κ′r=(60~70)°;刃倾角λs=(-1~-2)°;
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切削速度Vc=(0.2~0.25)m/s,背吃刀量ap=(0.1~1)mm,进给量f=(0.05~0.1)mm/r;
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切削液的选择:选择非水溶性切削液冷却润滑,降低切削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真空用玻璃材料的退火工艺中,将玻璃加热至比厂家提供的转换温度高5℃,保温30min。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车刀的材料为型号为YW1或者YW2的硬质合金刀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真空用玻璃的车削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溶性切削液为轻柴油或者煤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此工艺后,实际操作中,电真空用玻璃的加工成本低、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1、电真空用玻璃材料的退火工艺:
在传统的玻璃加工中,玻璃内部应力引起的炸裂是加工合格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玻璃在加热、冷却和加工过程中都会造成应力。为了消除这种应力,必须进行退火处理。所谓退火就是将玻璃制品重新加热至转换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缓慢冷却到常温。玻璃的转换温度是指玻璃固态特性消失的最低温度,一般定义为黏度为1013泊(1泊=1达因.秒/厘米2)的温度为转换温度。这一温度在厂家的材料特性中可以查到,每个厂家的都不尽相同。
本发明规定的玻璃的退火规范为,将玻璃加热至比厂家提供的转换温度高5℃左右,保温30min,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不允许采用强迫风冷等形式提高其冷却速率。
2、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车刀材料的选择:
选择添加稀有金属碳化物类如:YW1、YW2作为刀具材料。
3、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车刀参数的选择:
前角γ0=(8~10)°;后角α0=(5~8)°;主偏角κr=(0~1)°;副偏角κ′r=(60~70)°;刃倾角λs=(-1~-2)°。
4、电真空用玻璃车削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75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