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19751.1 | 申请日: | 201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0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华;戴伟;傅立新;易震宇;侯兴杰;黄谋昭;罗波;符飞跃;荆冰寅;敬瑾;刘经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杨斌 |
地址: | 41000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加固 承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施工期间的加固用结构。
背景技术
在钻爆法施工的山岭隧道或地下工程中,在围岩较差的洞身地段,由于实际围岩与设计情况不符,导致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大。为防止塌方,常常采用双层或多层钢拱架进行加强支护,即在原“喷混凝土+钢拱架”的基础上,在外层再增加一层或两层“喷混凝土+钢拱架”的支护结构,用以保持围岩的初步稳定。由于新增加的支护结构层侵占了原设计的二次衬砌位置,这便导致二次衬砌结构层过薄,因而无法采用普通混凝土浇注二次衬砌,也难以满足受力要求。针对该技术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拆除侵入二次衬砌设计位置的“喷混凝土+钢拱架”的支护结构,再重新施作二次衬砌。在拆除支护结构的钢拱架前,一般需对围岩体进行注浆加固,且为避免隧道围岩的过大扰动,需逐榀用人工拆除钢拱架,此方法费时费力费料,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加固效果好、成本低、且能有效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所述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包括位于隧道拱脚处的二衬矮边墙和由该二衬矮边墙支承的拱形支承结构,所述拱形支承结构包括永久承载结构层和补强结构层,所述永久承载结构层支承于隧道内壁岩体下方,所述补强结构层支承于所述永久承载结构层下方;所述补强结构层是由高强粉末混凝土浇筑而成。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永久承载结构层优选包括支承于隧道内壁岩体下方的支护结构层和支承于该支护结构层下方的二次支护结构层;所述支护结构层和二次支护结构层均优选设置为内含钢拱架的喷射混凝土结构。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二次支护结构层优选包括支承于所述支护结构层下方的第一层钢拱架混凝土结构层和支承于第一层钢拱架混凝土结构层下方的第二层钢拱架混凝土结构层。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高强粉末混凝土优选是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纳米SiO2、石英粉、石英砂、减水剂与水混合并向该混合料中掺入镀铜钢纤维后配制得到:
水泥 100份
硅灰 20~30份
粉煤灰 10~12份
纳米SiO2 0.1~0.12份
石英粉 18~22份
石英砂 110~130份
减水剂 1.5~1.8份。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水泥和硅灰的总质量与所述水的质量比优选为5~6。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镀铜钢纤维的添加量优选按所述混合料体积的1%~3%计。
上述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中,所述补强结构层的厚度优选为4cm~12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利用原施作的支护结构(喷混凝土+钢拱架)和增设的二次支护结构作为隧道的永久承载结构层,再采用高和易性的高强粉末混凝土浇注的薄层结构作为永久承载结构的补强结构层,由于该补强结构层具有很高的抗压和抗弯折能力,其与永久承载结构层共同作为隧道加固用的承载结构,该承载结构的密实性好,具有很高的抗渗性,大大提高了隧道承载结构的耐久性。
总的来说,本发明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不仅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加固效果非常理想,施工成本较低,能够大大提高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加固方法加固后得到的承载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例说明
1、支护结构层;2、二次支护结构层;21、第一层钢拱架混凝土结构层;22、第二层钢拱架混凝土结构层;3、补强结构层;4、二衬矮边墙;5、永久承载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某一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在拱顶已经施作了“喷混凝土+钢拱架”的支护结构层1,但是在施工初期由于支护结构层1的变形过大,且变形速率过大,因此采用了本发明的隧道加固用承载结构对该隧道进行加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未经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9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