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适应不同设计的联接器的套筒式联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20045.9 | 申请日: | 2011-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3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S·寇博特;K-U·考少恩;D·贝伦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伊特专利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5/00 | 分类号: | B61G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适应 不同 设计 联接器 套筒 联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独立的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套筒式联轴器。
背景技术
因此本发明具体地涉及用于适应不同设计的联接器的套筒式联轴器,其中套筒式联轴器包括:第一连接机械装置,其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可释放地连接到第一联接器;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其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可释放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的挂钩/牵引钩;和车钩座(coupler support),其将第一连接机械装置连接到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其中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包括张力轭(yoke),其具有第一和第二支座,第一和第二支座可连接到张力栓以便形成夹具,从而接收第二联接器的挂钩。
例如本发明涉及到套筒式联轴器,其连接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和螺丝型联接器之间的不同联接器,其中套筒式联轴器的第一连接区域可构造为钩锁,其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可释放地连接到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的车钩头(coupler head),以及其中套筒式联轴器的第二连接区域可构造为连杆,其插入到螺丝型联接器的挂钩,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可释放地连接到螺丝型联接器的车钩头。
这里使用的术语“连接区域”一般理解为套筒式联轴器在一侧的车钩座和要与套筒式联轴器连接到另一侧的联接器之间的接口。该连接区域例如可构造为或包括钩锁,其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可释放地连接到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的车钩头。另一方面,可以想到,连接区域包括可插入到螺丝型联接器的连杆。当然,也可以想到连接区域的其他实施例。
这种类型的套筒式联轴器一般在铁路技术中是已知的,并且被用于连接用导轨支承的车辆,该车辆装备有不同的联接系统(例如,连接到挂钩的联轴器)。该套筒式联轴器通常手动地连接到例如挂钩,而在有中央缓冲联接器的情况下,联接过程可以是自动的。
一种常规的套筒式联轴器,其用于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和例如螺丝型联接器之间的混合使用联接器,其包括车钩座,其至少部分构造为外罩,在其中钩锁可接纳为第一连接机械装置,用于将套筒式联轴器机械地连接到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的车钩头中提供的钩锁。在联接状态中,套筒式联轴器的前面然后邻接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的车钩头的前面。
可以提供例如在螺丝型联接器的挂钩中接收的连杆作为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其位于套筒式联轴器的前面的相反端,因此提供套筒式联轴器到螺丝型联接器的机械连接。
在操作中,牵引力和压缩力被引入到套筒式联轴器的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其构造为螺丝型联接器的挂钩的连杆。分别引入连杆和第二连接机械装置的压缩力,被引导通过车钩座至套筒式联轴器的前面,并从前面被传送至机械地连接到套筒式联轴器的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的车钩头前面。
另一方面,牵引力被传送通过第一连接机械装置,诸如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例如钩锁可包括核心部分,核心部分通过主销相对车钩座枢轴可转动地安装,并且具有铰接到其上的联接器孔。因此由各自的联接器孔传送牵引力,联接器孔啮合相应的核心部分。
在该处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并没有限于设计用来将自动中央缓冲联接器连接到螺丝型联接器的套筒式联轴器。而是,本发明涉及一般用于适应不同设计的联接器的套筒式联轴器,其中套筒式联轴器包括兼容第一设计类型的联接器的连接机械装置,并且被构造为形成与第一设计类型的联接器的可释放连接,并且其中套筒式联轴器进一步包括兼容第二设计类型的联接器的第二连接机械装置,其具有挂钩并且被构造为形成与第二种设计类型的联接器的可释放连接。
在图1的侧视图中和在图2的透视图中,描述开始引用的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套筒式联轴器类型。在描述的实施例中,套筒式联轴器101定位于要被适应的螺丝型联接器的挂钩50上。为此目的,套筒式联轴器101的两后侧都有相同构造的支座103、103’,支座103、103’以一定间距彼此并行布置,并且在它们的自由端通过销104连接在一起,而销104将套筒式联轴器101保持在挂钩50的卡爪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伊特专利公司,未经福伊特专利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00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