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1234.8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0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辛卿珉;明炳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辛卿珉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植入经受胃切除术的病人的胃部内的支架,以便当病人摄入食物时,该支架防止在将与食物产生接触的胃部的缝合区域上发生炎症,并防止缝合区域因炎症而重新打开或缝合区域的结扎受到损害,因而减少了治愈缝合区域所需的时间,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这样的支架,其进行配置,以便防止通过胃部的食物与十二指肠中的胆汁或胰液混合,并使食物直接进入小肠,防止十二指肠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同时小肠直接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成分,因此最小化了营养成分吸收速率,从而防止病人肥胖。
技术背景
通常,BMI (体重指数kg/m2)定义为个体的体重除以他或她的身高的平方。在东方,当BMI为30或以上时,就被称为极端肥胖。
此外,不仅是重量相关的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包括内脏脂肪百分比、腹部脂肪百分比和身体脂肪百分比,它们可进行测量以最终得到极端肥胖的诊断。
这种极端肥胖的病人或许具有许多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的代表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在极端肥胖下会快速上升。
当然,与单纯性肥胖相比,极端肥胖也会迅速增加因这些疾病及其发病率而导致的死亡率。在减肥方面,与单纯性肥胖的情况相比,对于极端肥胖来说,通过控制餐量加锻炼并长时间保持在减重状态而获得减重目标的可能性迅速降低。
统计上来说,极端肥胖病人通常尝试极端的减重计划,但这些容易导致存在复发为极端肥胖状态的问题。
这种极端肥胖病人可通过外科方法来治疗。以下案例是外科治疗的候选:经受过通常减重方法如食物疗法、锻炼和行为纠正失败的病人;伴随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紊乱、脂肪肝、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紊乱等的BMI在30或以上的病人;BMI在35或以上的超极端肥胖病人;以及具有作为东方人典型肥胖风格之一的病态腹部肥胖的病人。
胃切除术是外科治疗方法的典型实例。胃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其以沿着较小曲率部分减少胃的较大曲率部分的方式将胃变成管形,同时保持支配重要消化功能的前庭区域(窦:最低部分)。
尽管吃少量的食物,经受过这种胃切除术的病人能够容易地体验到饱腹感。因此,减少了饭菜数量,从而可以防止贪吃。在胃切除术之前具有病态的、控制不住食欲的病人可具有正常的食欲。
然而,在胃切除术后,病人必须就医或接受门诊治疗,并存在呕吐、腹泻、腹疝、感染、肺炎、呼吸道疾病等的可能性。另外,如果胃与肠之间的连合是有缺陷的,消化液会从胃漏出。
此外,类似问题增加了医疗费用,因为来自并发症的附加费用会超过手术费用和继续治疗费用。
此外,当接受胃切除术的病人摄入食物时,食物与缝合区域相接触,从而引起疼痛。如果缝合区域受食物污染,缝合区域会变得发炎。如果缝合区域因炎症或外科手术后对结扎区域造成的损伤而重新打开,则病人不得不重新进行外科手术。
同时,除了用胃切除术防止极端肥胖之外,支架可以以这种方式加以使用,即防止通过胃的食物与胆汁或胰液混合,从而十二指肠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
发明内容
因此,铭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进行配置以使得经受过胃切除术的病人的胃不会与食物直接接触,因而防止缝合区域被污染,从而防止缝合区域变得发炎,并防止缝合区域因外科手术后的炎症或对结扎区域造成的损害而重新打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防止食物与缝合区域进行接触,以避免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治疗的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包括由PTFE或硅酮制成的医学膜,从而防止食物从支架漏出,并提高了支架的支撑性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进行胃切除手术前植入的支架,该支架进行构造,以便防止经过胃的食物在十二指肠中与胆汁或胰液混合,并使食物直接进入小肠中以防止十二指肠吸收食物的营养,同时小肠直接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成分,从而最小化营养成分吸收率,因此防止了病人的肥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辛卿珉,未经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辛卿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12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