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极组入壳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1796.2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0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跃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成日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12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极组入壳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应用在动力电池生产线上,自动完成对各类动力电池极组装入金属外壳的装置。
背景技术:
各类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由涂布到金属箔上的浆状活性物质而构成的极片,经烘干、卷曲后形成的较柔软的极组,都要装入金属保护外壳内。因极组的截面尺寸和形状与金属外壳得内部空间尺寸相差很小,欲使较柔软的极组顺利装入金属外壳而又不能使柔软的极组产生较大的变形是很困难的。目前这一工序还多由手工完成,故装配速度较慢、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生产线的节拍要求,而且因为简单的重复,故质量也不易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手工把较柔软的极组装入金属保护外壳内时,因极组的截面尺寸和形状与金属外壳得内部空间尺寸相差很小,欲使较柔软的极组顺利装入金属外壳而又不能使柔软的极组产生较大的变形极端困难,不仅速度较慢,同时质量也不易保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在手机方形锂电池生产线上,利用真空及气爪相结合方式将金属外壳开口部尽可能吸开,使柔软的极组在压力作用下采用三段式送进方式,能较顺利装入金属外壳中的电池极组入壳装置。
技术方案:
金属外壳采用弹夹式供料方式,由气动装置每次仅将一个金属外壳由弹仓推到入壳位置,经定位后,采用真空吸盘及气爪相结合方式将金属外壳开口部吸住并尽可能拉开,使开口变大。
电池极组在极组输送带上依次向前运动,通过分料机构,使其进入到金属外壳开口端前面的相应位置。
首先极组压紧汽缸动作,将柔软的极组压实,减少厚度,便于将其推入金属外壳开口部。
一次推入和二次推入汽缸分别动作,使极组长度的一半在压紧汽缸的压紧作用下,推入到金属外壳内。然后,组压紧汽缸松开,三次推入汽缸动作,将极组的其余部分推入到金属外壳里,完成入壳工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在动力电池生产线上,解决了在尺寸相差很小的情况下,将较柔软的极组顺利装入金属外壳而又不能使柔软的极组产生较大的变形的,方形锂电池极组入壳装置。解决了通常靠手工来实现手机方形锂电池极组装入金属外壳时,不仅速度较慢,而且质量也不易保障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上下料部分结构图
1.金属外壳上料汽缸,2.成品卸料汽缸,3.金属外壳上料推板,4.弹夹式外壳料仓,
5.极组入壳位置
图2是本发明的金属外壳开口部分结构图
6.气爪缸,7.气爪,8.真空吸盘,
图3是本发明的入壳部分结构图
9.极组压板,10.极组推板,11.极组二次推入底板,12.极组一次推入底板,
13.极组三次推入底板,14.极组一次推入汽缸,15.极组压板汽缸,
16.极组三次推入汽缸,17.极组二次推入汽缸
具体实施方式:
动力电池的金属外壳放在弹夹式外壳料仓(4)里,由金属外壳上料汽缸(1)每次仅将一个金属外壳由弹夹式外壳料仓(4)推到极组入壳位置(5),固定在气爪(7)上的真空吸盘(8)首先将金属外壳开口部吸住,然后气爪(7)在气爪缸(6)的驱动下张开,并尽可能将金属外壳开口部拉开,使开口变大。为极组入壳做好准备。
电池极组在极组输送带上依次向前运动,通过分料机构,使其进入到金属外壳开口端前面的相应位置。首先极组压板汽缸(15)动作,将柔软的极组压实,减少厚度,便于将其推入已被真空吸盘(8)吸开的外壳开口部。
在极组长度的一半被极组压板汽缸(15)压紧时,极组一次推入汽缸(14)和极组二次推入汽缸(17)分别动作,将极组的前一半推入到金属外壳内。然后,极组压板汽缸(15)松开,极组三次推入汽缸(16)动作,将极组的其余部分推入到金属外壳里,完成入壳工艺。
极组一次推入汽缸(14)、极组二次推入汽缸(17)、极组三次推入汽缸(16)三个汽缸分别固定在三个叠放在一起,且可相对运动的极组一次推入底板(12)、极组二次推入底板(11)、,极组三次推入底板(13)上,可分三次将极组推入金属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成日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成日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17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