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2486.2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祥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V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杨波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及其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易携带、高可靠性、省电、全彩及无辐射等多种优点,目前很多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导航终端、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都要使用到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的一般包括外框以及设置于外框内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而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与导光板。
参阅图1,其为一种导光板130的结构示意图。导光板130大体呈矩形,其包括入光侧面131及非入光侧面132。图1中是以包括一个入光侧面131及三个非入光侧面132为例,但入光侧面131的数量并不受此限制。进一步参阅图2,其为一种包括图1所示的导光板130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液晶显示器包括后面板110、反射片120、导光板130、液晶显示面板140及外框150。反射片120设置于面板110上,导光板130设置于反射片120上。外框150贴近后面板110四周的内侧设置。考虑到相关部件的组装公差以及导光板130的膨胀特性,导光板130的非入光侧面与外框150的侧边之间均留有空隙160。
在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光源时,随着LED亮度增加,使用的LED数量越来越少。为了防止产生局部过亮(LED mura)现像,会在入光侧面131上形成微结构,例如U形凸起或者凹陷。而非入光侧面132为平面,其上并未形成有微结构。然而如图2所示,部分光线会穿过非入光侧面132,而后被白色的外框150反射。其中部分光被直接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140,另一部分被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130后再经由导光板130出射至液晶显示面板140。这两种光均会在液晶显示面板140的边缘处侧漏光。降低液晶显示面板140的显示品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侧漏光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后面板、导光板、光源、外框、及液晶显示面板;后面板定义出收容空间,导光板、光源、外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及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光源设置于入光侧面,外框设置于后面板边缘内侧,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外框。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反射件,每一反射件对应于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其中之一设置。反射件包括相互贴合的偏光片及反射片。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与非入光侧面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液晶显示器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个底面的反射片,导光板的底面的反射片与反射件形成为一体,而反射件自导光板底面的反射片的边缘处弯折延伸。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与非入光侧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偏光片设置于反射片与非入光侧面之间。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片的反射率小于96%。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贴附于非入光侧面或该外框。
上述液晶显示器中,由于偏光片只允许特定偏振方向的光(例如仅P光或者S光)通过的特性,对于从导光板非入光侧面出射的光,会被偏光片吸收50%。而穿过偏光片的50%的光还会被低折射率的反射片再吸收一部分。通过以上方案,两次吸收导光板入光侧面微结构向两侧散射的光,可减轻侧漏光的现象。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包括图1的导光板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阅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器200包括后面板210、反射片220、光源(图未示)、导光板230、液晶显示面板240、外框250、及反射件2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24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