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处理器的双磁棒旋转搜索定位跟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23757.6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4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丁宁;邬小玫;葛鑫;王一枫;方祖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5 | 分类号: | A61B5/05;A61B5/06;A61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微处理器 双磁棒 旋转 搜索 定位 跟踪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与定位跟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双磁棒旋转搜索定位跟踪系统。
技术背景
电磁跟踪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 1975年J.Kuipers和1977年F.H.Raab等最早提出了基于三轴正交磁场的电磁跟踪方法,用于头盔瞄准器等领域。近十年来,这种方法被引入手术导航领域。为了提高电磁跟踪的性能,将这项技术更快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研究者们陆续提出了许多种电磁跟踪方法。但是,现有的电磁跟踪方法大都是假定磁场分布符合某种磁场模型(如无限远偶极子模型),根据模型估算出的磁场分布和实测磁场强度的关系,迭代地解出待测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由于磁场的真实分布和模型估算具有差异性,因而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误差,虽然可以通过后续的标定校准进行一定的修正,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迭代的方法也具有计算复杂度高、易发散、存在局部极值点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时、高效、稳定的旋转磁场磁定位跟踪系统,以满足临床手术导航系统的需要。
本发明提供的定位跟踪系统,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并通过其对磁棒旋转装置、磁棒驱动电路的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搜索策略和定位/跟踪算法的运行以及定位/跟踪结果的显示,实时地实现定位/跟踪功能。具体说来,本发明提供的定位跟踪系统,包括:两个磁棒、磁棒激励电路、转动装置、磁阻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控制处理单元等。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
磁棒由铁氧体磁芯和绕其上的电磁线圈组成;
磁棒激励电路用于产生脉冲直流磁场;两个磁棒的电磁线圈由直流脉冲信号交替激励;直流脉冲信号的频率可根据系统跟踪速度的要求确定;在每个激励脉冲发放前存在两组线圈都不被激励的激励间歇,用于检测环境磁场强度;
转动装置有2组,每组由一个水平转动步进电机和一个垂直转动步进电机组成,2组转动装置分别控制两个磁棒各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自由转动,实现空间任意位置指向;
磁阻传感器采用三轴磁传感器,用于检测空间三个正交方向的磁场,并将检测到的磁场信号送入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电路;磁阻传感器在磁棒激励期间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减去环境磁场强度,就是磁棒激励磁场强度;
信号调理电路由与三轴磁传感器的三组输出和一个参考端相连的低通滤波器和陷波器(如为50Hz),以及与陷波器的输出相连的信号放大电路组成;
ADC采样电路用于对经信号调理电路处理的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样信号送入控制处理单元;
控制处理单元采用微处理器,用于对旋转装置和磁棒激励电路的控制,并对磁阻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采样分析;包括:ADC采样;数字滤波;根据计算出的总磁场强度,控制电机旋转方向和角度;计算磁传感器的空间位置和姿态;
控制处理单元的具体配置要求为:4个ADC采样通道,用于采样磁阻传感器的x、y、z三轴和参考电压vref的值;10个GPIO口,其中4个GPIO用于控制第一组步进电机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4个GPIO用于控制第二组步进电机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个GPIO用于控制磁棒激励电路的控制;由于电流较大,所以采用固体继电器的方式进行控制。由于GPIO管脚的驱动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外加相应的驱动电路,如晶体管组成的驱动电路等。
控制处理单元对所采样的磁阻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控制旋转装置的转动方向及角度,同时在显示器上显示定位/跟踪结果。同时也可以与电脑主机通信,将信息传送导电脑主机或者读取电脑主机的命令。
本系统中,根据磁棒在指向磁传感器时,磁传感器可检测到最强磁场,且此时磁场方向是沿着磁棒中心轴线的原理,采用两只可在空间旋转并实现任意指向的磁棒和一只三轴磁场传感器,动态地搜索传感器的位置,进而计算传感器的空间姿态,实现三维六自由度的跟踪。这种跟踪方法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不依赖磁场模型,不需要对其磁场分布进行标定;另一方面在于采用非迭代的纯几何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跟踪。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
图2为信号调理电路原理图。
图3为微控制器的编程流程图。
图4为ADC采样策略。
图5为两路PWM波波形时序。
图6为系统坐标系示意图。
图7为实际测量中拟合的图形。其中,上图为直接测量得到的磁场强度的分布图,下图为经过信号处理之后的磁场强度分布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37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弯型人工耳蜗电极
- 下一篇:弹簧内芯式多用途地板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