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孔防回血输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6833.9 | 申请日: | 201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2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谢世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世庚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5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防回血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范畴,是一种微孔防回血输液器。
技术背景
现有输液器排气难,输液过种中未能及时更换药瓶时气体进入下导管,血液回流到输液器内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排气难不但增加了操作者的工作量,而且也是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之一。为了防止药液流完,空气进入下导管,常在药瓶内尚存一定残留液时换药瓶,造成的药液浪费。如果不能及时更换药液瓶空气进入下导管不担很难排除,而且产生回血现象,病人恐慌,且形成血栓甚至产生医疗事故。
为解决这问题,近年来已有自动排气、自动止液输液器的专利或产品。但这些专利或产品很少有同时具备自动排气和自动止液,具有防回血功能的尚未发现。很多专利和产品都把自动止液称为防回血,误以为输液器止液后人体的血液就不能反流入输液器的导管。目前的自动止液输液器都是以各种方式当液体流完时下导管自动关闭。由于下导管关闭后输液器内液体的重力作用消失,此时人体内的静脉压超过了导管内的液压,血液反流入导管,产生回血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和防回血的微孔防回血输液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孔防回血输液器包括插瓶针、滴斗、导管和输液针,其中,所述的滴斗内有一支二通管,管的内腔小于2mm,有一条引流线从管壁的微孔中穿过,所述的二通管下端与下导管接通,上端开口有一块活动封闭膜封闭,滴斗内有一只浮标,所述的浮标底部有一支固定的定位针从封闭膜的中心穿过并伸入二通管内。封闭膜在定位针穿过处有防回血微孔,孔径小于0.3mm。浮标盖为菱形,有多个菱角防止浮标粘贴滴斗壁。滴斗壁有一个排气窗,所述排气窗的排气管伸入滴斗内,所述排气管与浮标盖在二通管被封闭时的距离最少5mm。
工作时药液的重力作用将漓斗内多余的气体经排气窗排出,直至液面封闭排气管,因排气窗的过滤膜通气不通水,此时液面最少高于浮标5mm,使浮标上浮,封闭膜随浮标浮上二通管上口打开,药液经二通管流入下导管和输液针,此时即可进行输液。当药液流完,滴斗的液面下降,浮标也随之下降,直至封闭膜将二通管上口封闭。浮标的菱角使浮标在滴斗内不倾斜,定位针使封闭膜准确封闭二通管上口,达到自动止液的作用。此时滴斗的底部尚存有一定的残留液,二通管的引流线和封闭膜的微孔都可以将残留液以极慢的速度导入二通管内流入下导管,使输液持续保持极微量和极慢的速度达到防回血作用。引流线和微孔可以两者同时存在,也可只用其中一种结构和方法。
本发明是在现有输液器的滴斗内设置二通管、浮标和排气窗,就能有效地达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和防回血的作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微孔防回血输液器的剖面图。
图2是浮标盖的菱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微孔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一个主体滴斗(2),滴斗内有一支二通管(10),它的下端与下导管(13)相通,上端开口。管壁穿过一条引流线(9),滴斗内有一个浮标(6)它的底部固定一支定位针(11),定位针从一块封闭膜(7)的中心穿过,在这定位针穿过处有一个防回血微孔(8),滴斗壁内有一个排气窗(3),排气窗的排气管(4)在浮标的上方穿入滴斗内。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微孔防回血输液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插瓶针(1)插入药液瓶或药液袋后药液流入滴斗(2)内,滴斗内多余的气体经排气管(4)和排气窗(3)排出。当液面封闭排气管(4)时排气停止,封闭膜(7)也随浮标(6)的上升而升高,使二通管(10)的上口打开,药液经二通管流入下导管(13)和输液针(12)即可穿刺血管进行输液。如果药液流完,浮标下降,封闭膜(7)也随之下降,直至将上口封闭,达到自动止液。此时滴斗(2)内的残留液经防回血微孔流入和引流线吸入微量的药液经二通管(10)进入下导管(13)维持微量输液,因速度极慢,一般1毫升的残留液可以维持一个小时以上。由于输液仍在继续,所以能防回血,避免形成血栓,更换药液瓶后药液又流入漏斗,浮标上浮又继续维持正常输液。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一种微孔防回血输液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防回血只有防回血微孔。当药液流完封闭膜(7)封闭二通管(10)的上口滴斗(2)内的残留液经防回血微孔流入二通管(10)和下导管(13),这种方式不穿引流线工艺更简单。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世庚,未经谢世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68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