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7317.8 | 申请日: | 201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1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W.格罗洛;C.K.克拉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D9/08;F02F1/42;F02M25/0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崔幼平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歧管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0年5月1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1/ 345,354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配置在内侧的拉链管和相关联节气门体组件的紧凑且流体有效的进气歧管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对车辆经济性,特别是车辆燃料经济性的增加的关注,汽车制造商正在转向更小型的、更轻型的车辆和诸如混合动力的动力系之类的替代性车辆动力系以增加效率。在典型的混合动力动力系中,通过小型内燃发动机(柴油或汽油的)和一个或多个电动机的组合来产生原动力。
在某些操作模式中,内燃发动机被关闭(例如,停车和在城市交通中行进时),并且车辆可以由抽取来自电池组的功率的电动机来推动。然而,在这种操作模式中,诸如动力转向和舱室空调之类的某些车辆功能仍必须被提供,这些车辆功能在传统的动力系配置中通常由内燃发动机来提供功率。为了提供这些功能,一些混合动力车辆的设计者用电动单元(即,电动动力转向和空调)来代替传统的发动机提供功率的单元。这些单元可能比它们所代替的传统单元更大,并因而,对提出采用越来越小型化车辆的车辆设计者来说设置了这样的挑战,即:将动力系部件封装到所述小型车辆中,特别是封装在发动机舱室环境中。这种挑战需要对其它传统发动机部件设计进行重新考虑。
发明内容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气缸体、安装在气缸体上的气缸盖、以及进气歧管组件。进气歧管组件包括:置于内侧的拉链管;置于外侧的进气歧管集气室,其流体连接到拉链管,并且配置成接收来自拉链管的燃烧空气;以及多个进气流道,所述多个进气流道流体连接到气缸盖,并且配置成将燃烧空气从进气歧管集气室传输到气缸盖。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是相当明显的。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方案:
1. 一种内燃发动机,其包括∶
气缸体;
安装在所述气缸体上的气缸盖;
进气歧管组件,包括:
置于内侧的拉链管;
置于外侧的进气歧管集气室,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并且配置成接收来自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的燃烧空气;和
多个进气流道,所述多个进气流道流体地连接到所述气缸盖,并且配置成将燃烧空气从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传输到所述气缸盖。
2. 如方案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进气流道沿着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的轴向长度在相对的方向上轴向偏斜,以便限定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的拉链的进入开口。
3. 如方案2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包括开口,所述开口配置成接收通过节气门体的燃烧空气,所述节气门体穿过所述进入开口安装在其上。
4. 如方案3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气门体包括入口开口,所述入口开口定位成使得它面向上穿过所述进气歧管组件的进入开口,用于与上游进气系统的节气门体导管流体连通。
5. 如方案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还包括排气入口,所述排气入口与排气再循环导管流体连通,用于通过其将再循环排气输送到所述燃烧空气。
6. 如方案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清扫气体阀,所述清扫气体阀设置成与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流体连通,并且配置成将清扫气体导管流体连接到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用于经过其将清扫气体输送到所述燃烧空气。
7. 如方案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安装间隔件,所述安装间隔件从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内侧延伸,以便通过利用附接特征件安装到所述内燃发动机,并且相对于所述内燃发动机定位所述进气歧管组件。
8. 如方案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流道从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向上延伸,并且以大约90度的平滑弯道接合到位于出口端口处的终端,所述出口端口流体地且密封地连接到所述气缸盖的入口端口。
9. 一种用于具有气缸盖的内燃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组件,所述进气歧管组件包括∶
置于内侧的拉链管;
置于外侧的进气歧管集气室,所述进气歧管集气室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并且配置成接收来自所述置于内侧的拉链管的燃烧空气;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73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