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弯管旋转装置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28211.X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2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任彤;方杞清;陈亚文;乔进锋;张钰;傅登峰;吴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管 旋转 装置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弯管的旋转装置,特别是双工位RH、VD、VOD等炉外精炼设备中弯管在不同工位间切换的一种弯管旋转装置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双工位RH(钢水真空循环脱气工艺,1959年西德鲁尔钢公司(Ruhrstahl)和海罗尔斯公司(Heraeus)共同开发,取其公司的第一个字母将这种工艺称为RH)、VD(Vacuum decarburization)、VOD(Vacuum oxygen decarburization)等炉外精炼设备中,弯管在不同工位间与抽气主管的切换连接采用电动葫芦提升并在两个工位间移动;电动葫芦与弯管之间采用圆环链或钢丝绳软连接,由于惯性的存在,弯管在水平移动时,尤其在起动和停止过程中产生晃动,无法与下部的管口准确连接;给主控室提供信号的开关只能安装在电动葫芦上,由于弯管的晃动无法确认其准确位置,同时由于电动葫芦需要弯管上方构建轨道,使整个弯管装置占地面积大,无法适应空间较小的双工位布置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管旋转装置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设计的弯管旋转装置不但能够使弯管可靠流畅地旋转,还可以使弯管装置准确减速和定位,与下部的固定管口连接准确可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弯管旋转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它是将弯管通过升降轨道安装于固定支架上,升降轨道下方安装的液压缸通过液压站控制可驱动弯管的升降;固定支架的一端安装在回转支承的外圈上,另一端通过驱动装置,依次带动联轴器、车轮轴,车轮在轨道上转动,最终带动弯管的旋转。
弯管旋转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弯管、回转支承、液压缸、驱动装置;弯管中部的内侧壁通过螺栓与升降轨道顶部固定连接,升降轨道通过轨道两侧的导向轮安装于固定支架中,导向轮分上、下两组安装于固定支架的两侧,升降轨道的下方是液压缸,液压缸通过软管组与液压站相连;固定支架一端的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圈转动连接,回转支承的内圈通过支架与平台固定连接;固定支架另一端的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联轴器和车轮轴与车轮连接,车轮通过两侧的轴承转动连接在固定支架上;车轮下方对应设置有轨道,轨道固定连接在平台上;抽气主管、工位一接口法兰和工位二接口法兰均固定在平台上,其中,抽气主管位于固定支架带有回转支承的一侧,工位一接口法兰和工位二接口法兰位于固定支架的另一侧。
所述的弯管一端接管的中心与回转支承的中心重合。
所述的导向轮的轴上设置有法兰和调整垫片组。
所述轨道是以回转支承为中心的弧形轨道。
所述的驱动装置是液压马达或减速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旋转弯管,可减小占地面积,简化结构,同时可准确控制弯管的位置,使弯管与下部固定的管口准确连接,同时可消除弯管惯性带来的位置不确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是旋转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转装置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1、抽气主管;2、弯管;3、升降轨道;4、导向轮;5、固定支架;6、液压站;7、液压缸;8、软管组;9、车轮;10、轴承;11、车轮轴;12、轨道;13、联轴器;14、驱动装置;15、外圈;16、内圈;17、支架;18、工位一接口法兰;19、工位二接口法兰;20、调整垫片组;21、法兰;22、回转支承;23、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弯管旋转装置是将弯管2通过升降轨道3安装于固定支架5上,升降轨道3下方安装的液压缸7通过液压站6控制可驱动弯管2的升降;固定支架5的一端安装在回转支承22的外圈15上,另一端通过驱动装置14,依次带动联轴器13、车轮轴11,车轮9在轨道12上转动,最终带动弯管2的旋转。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82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