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28889.8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3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秦伟;谭雪飞;田军川;张榕;陈琳;郭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48 | 分类号: | G01N27/48;G01N27/403 |
代理公司: | 齐齐哈尔鹤城专利事务所 23207 | 代理人: | 果浯溪 |
地址: | 161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 电解池 分析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属于电化学分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血铅样品的检测,要求在分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需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Meyer-Baron等对 Meta分析进行总结,发现当血铅浓度>400μg/L时,机体即有明显的神经行为损伤。Navas-Acien 等分析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出血铅是反映近期铅接触的敏感指标,血铅浓度与铅中毒的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测定血铅的方法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微分电位溶出法。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普及率高,因此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最广泛,也是当前测定血铅的标准方法。但其仪器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难于普及。而原子吸收光谱对于基体的组成非常敏感,会造成严重的基体效应,影响测量的精度。目前,公知的伏安法测定血铅的过程中血样峰高与空白峰高的差异太小,检出限较高,不利于准确测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上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微量、准确的测定血液中铅的含量,而且成本较低,操作便捷。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由大面积的薄层玻碳电解池与小面积的玻碳电解池以串联方式连接组合制成,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与小面积薄层玻碳电极固定在聚四氟乙烯池体内,其中,两个电极之间设有薄层通道。
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的操控、连接结构是:
注射泵通过缓冲管连接多通道选择阀中心,多通道选择阀0号位通过导管连接血液抗凝剂瓶中,1号位通过导管连接被测液瓶中,2号位通过导管连接到铅标准溶液瓶中,3号位通过液体导管连接薄层通道中。聚四氟乙烯池中的饱和甘汞电极通过导线连接主控板,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上的预富集导线连接主控板;对电极上的对电极导线连接主控板;参比电极上的参比电极导线连接主控板;聚四氟乙烯池右端的废液流出管连接到废液瓶中;主控板与微型计算机连接。
聚四氟乙烯池的具体结构是:
其左端设有液体导管连接到薄层通道中;其右端上侧设有废液流出管连接到薄层通道中;其右端中端设有小面积薄层玻碳电极连接二次富集导线;聚四氟乙烯池上端安有上盖;上盖的右侧设有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中的预富集导线;聚四氟乙烯池中部上端设有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中部下端设有参比电极;聚四氟乙烯池中部上下端电极之间设有薄层通道。聚四氟乙烯池的下端设有工艺孔;下端右侧依次设有参比电极上的参比电极导线,设有对电极上的对电极导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分步预富集过程,提升了测量时铅离子的浓度,降低了检测限,解决了以往测量检测限过高的难题,达到了微量、准确、低成本、便利的检测血铅含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整体连接操控图。
图2是本发明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聚四氟乙烯池结构图。
图中1、 饱和甘汞电极,2、 盐桥,3、废液流出管,4、小面积薄层玻碳电极,5、二次富集导线,6、二次富集通道管,7、对电极,8、对电极导线,9、参比电极导线,10、工艺孔,11、参比电极,12、薄层通道,13、聚四氟乙烯池,14、液体导管,15、上盖,16、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17、预富集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由大面积的薄层玻碳电解池与小面积的玻碳电解池以串联方式连接组合制成,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与小面积薄层玻碳电极固定在聚四氟乙烯池体内,其中,两个电极之间设有薄层通道。
串联电解池溶出分析血铅测量装置的操控、连接结构是:
注射泵通过缓冲管连接多通道选择阀中心,多通道选择阀0号位通过导管连接血液抗凝剂瓶中,1号位通过导管连接被测液瓶中,2号位通过导管连接到铅标准溶液瓶中,3号位通过液体导管14连接薄层通道12中。聚四氟乙烯池13中的饱和甘汞电极1通过导线连接主控板,大面积薄层玻碳电极16上的预富集导线17连接主控板;对电极7上的对电极导线8连接主控板;参比电极11上的参比电极导线9连接主控板;聚四氟乙烯池13右端的废液流出管3连接到废液瓶中;主控板与微型计算机连接。
聚四氟乙烯池13的具体结构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医学院,未经齐齐哈尔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88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