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淤泥堆场快速排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9345.3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7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满志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4;E03F5/00;E03F5/10 |
代理公司: | 总装工程兵科研一所专利服务中心 32002 | 代理人: | 郭丰海 |
地址: | 2141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 堆场 快速 排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系统。具体说,是用来快速排除淤泥堆场中水分的排水系统,尤其适用于高含水率的淤泥的排水。
背景技术
在环境治理行业都知道,为保持湖泊(如太湖)中的生态环境,需经常对湖泊进行清淤处理。而从湖泊中挖出的淤泥粘性和含水量都较高,无法利用。因此,从湖泊中清出的淤泥需进行排水或固化后才能利用。传统排水方法是将淤泥堆放在堆场内,通过沉降、晾晒和蒸发来自然排除其中的水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3~5年时间才能使淤泥的含水率降至90~100%,排水速度慢。为提高排水速度,常需通过添加絮凝剂来沉降淤泥,这样,又会浪费人力和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淤泥堆场快速排水系统。采用该系统,不仅可快速排除淤泥中的水分,而且可节省人力和物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淤泥堆场快速排水系统包括水泵和用于堆放淤泥的围堰,其特点是围堰内均布有集水井,这些集水井竖立在围堰内的淤泥堆场底部。所述集水井含有骨架,骨架外面包有透水层。相邻的集水井底部间均有反渗沟,反渗沟内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为钢丝网管,其两端分别与相邻集水井下端相连通。透水管上方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有大石子、小石子、厚草席和竹编席,其中,大石子的粒径为13~25mm,小石子的粒径为6~15mm。
其中,所述骨架是钢筋骨架。所述透水层是用网层、草包层和竹席层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固定在骨架上而形成。所述网层是铁丝网或钢丝网。所述反渗沟的深度为0.8~1.5米、宽度为1~2米。所述透水管上方的大石子和小石子厚度分别为0.5~1米和0.3~0.5米。集水井的横截面面积是1~20平方米。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至少有一个集水井口部有封盖,围堰一侧有真空泵,真空泵的进口与带盖的集水井连通。
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由于围堰内均布有竖立在淤泥堆场底部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含有骨架,骨架外面包有透水层。相邻的集水井底部间均有反渗沟,反渗沟内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两端分别与相邻集水井下端相连通。透水管上方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有大石子、小石子、厚草席和竹编席。从湖泊中挖出的淤泥堆放在围堰内,通过透水层,淤泥中的水分可渗透到集水井和透水管内。通过水泵,可将集水井和透水管内的水排出。当排水速度显著降低时,可选择一个或几个集水井,并在这些集水井上端加盖密封,利用真空泵对该带盖集水井进行抽真空,使该集水井内形成负压,通过负压在透水管和集水井间进行传递,把淤泥中的水引入集水井内。当带盖的集水井内的水位满足抽水条件时,利用水泵再抽出即可。经试验证明,利用本发明,只需3个月左右即可使淤泥的含水率降至90~100%,与背景技术中的传统方法相比,可大大缩短排水时间,减少淤泥的占地面积。又由于采用本发明不需在淤泥中添加絮凝剂,可避免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淤泥堆场快速排水系统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淤泥堆场快速排水系统包括用于堆放淤泥4的围堰3,围堰3内均布有集水井2。集水井2的横截面可根据淤泥堆场的大小、深度在1~20平方米范围内选择,本实施例中为4平方米。所述集水井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本实施例中为圆形。所述集水井2均竖立在围堰3内的地面上即淤泥4底部,它们的下端深入地下,每个围堰3四周均设置有三角形支撑,以防集水井2倾斜。所述集水井2含有骨架8,该骨架为钢筋骨架,其外面包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是用网层7、草包层6和竹席层5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固定在骨架8上而形成。其中的网层7是铁丝网或钢丝网,本实施例中所用网层是钢丝网。
为便于使各个集水井2间相连通,在相邻的集水井2底部间均挖有反渗沟,反渗沟内铺设有透水管15。所述反渗沟的宽度和深度可根据需要分别在1~2米和0.8~1.5米范围内选择,本实施例中的反渗沟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5米和1.2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93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