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1329.8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3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李轶涛;吴海龙;牛健植;樊登星;信忠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林 体系 垂直 配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垂直配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是防护林体系营造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防护林的形成、生产力、经济效益,更影响防护林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防护效益。要想充分发挥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效应的作用,必须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的异龄混交林结构。在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要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以改善林分使其形成多层次结构,从而提高其蓄水保土功能。在相同土壤、地形、气候条件下,森林防护机能的大小是由林分结构特征决定的。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和层次是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现有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通常是通过经验和专家知识确定,或根据现状来定性的确定。这种方法经验型较强,难以合理进行防护林体系的垂直配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合理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S1.根据待配置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聚类分析;
S2.根据步骤S1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所述区域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
其中,步骤S1进一步包括步骤:
S1.1确定所述候选建群物种;
S1.2确定分类的综合变量;
S1.3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算法,确定簇数。
其中,步骤S1.2中分别以海拔、全氮、坡度、水分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分类。
其中,步骤S1.2还包括设置对综合变量分类的环境阈值的步骤,根据候选建群物种分布的样方环境值,且各环境值的并集,所得环境值的极大和极小值为综合变量的各环境阈值。
其中,步骤S1.3进一步包括步骤:
S1.31随即指定k个簇(c1,c2,...,ck);
S1.32对每一个样本Xi,找到离它最近的簇ci,并将该样本分配到ci,标明类Si;
S1.33将每一个簇移动到其标明的类的中心;
S1.34根据下式计算偏差:
其中,1≤i,j≤n,1≤k≤n,簇
ci为每个簇中数据点的均值,m为第k簇包含的样本数,k为簇的个数;
S1.35若D值收敛,则输出(c1,c2,...,ck)并结束,否则,返回步骤S1.32。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由于根据该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在任一环境因子梯度上,候选物种被分为3-5个簇,并根据每个组群的分布特点,选定最佳分布物种,进而确定出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能够合理的确定出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簇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13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凸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IPTV的P2P代理点播系统及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