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煤清洁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1663.3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宏明;郑诗礼;李荐;刘芙蓉;郭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4/22 | 分类号: | C22B34/22;C22B3/12;C01B33/2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煤 清洁 转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湿法冶金领域,具体涉及适于从含有钒的原料,尤其适于从难分解石煤原料中提取V2O5,并制备白炭黑的中间体硅酸钙的高效清洁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石煤提钒工艺为钠化焙烧-酸浸-萃取工艺、钙化焙烧-酸浸工艺、石煤直接酸浸和碱浸工艺等。钠化焙烧-酸浸-萃取工艺简单,成本低,但焙烧过程会造成氯气和氯化氢的污染,而且钒的收率低,只有45%左右,已逐渐被禁止使用。钙化焙烧-酸浸工艺虽然焙烧烟气污染减少,但酸耗较大,且后续处理比较复杂,成本高。直接酸浸工艺可以避免烟气污染,钒的浸出率可达到60-70%,应用较多,但浸出时间长36-48h。氧压酸浸工艺可以加快石煤的分解速度,但是该工艺的工业化实施难度较大。近年来,随钒制品需求量的增加,石煤的合理利用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近年来,迫于环保压力,中国专利(CN 101176837 A)针对传统工艺钠化焙烧工艺中回转窑焙烧产生的废气,采用干式除尘,再按三类、六级湍动泡沫吸收塔用水、10%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作为吸收剂处理废气当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氯气和氯化氢等有毒物质,去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专利(CN 101054630 A)针对传统工艺钠化焙烧工艺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用水或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硫、氯气和氯化氢等,用负压水吸收NH3。中国专利(CN 101069807 A)采用石灰乳或石灰石乳作为焙烧烟气的净化剂,取得较高的资源利用率。虽然这些方法均在石煤焙烧烟气处理上有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总体上均属代价高,收效小的末端治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高效实现石煤清洁转化的方法,可制得五氧化二钒和硅酸钙作为制备系列钒产品和白炭黑的中间体。该法能减少毒性的氯气、氯化氢等的排放,从生产源头消除“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且大幅度提高石煤中的钒回收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传统的钠化焙烧法无可比拟的。
一种石煤清洁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石煤进行行星式高能球磨后置于马弗炉中氧化焙烧,氧化焙烧后的石煤在含有NaOH和NaNO3的高浓介质中进行分解,所述的高浓介质中NaOH和NaNO3的总质量百分比为50~75%,水分为25~50%,所述的NaNO3占NaOH和NaNO3溶质的质量的2%~6%;所述的高浓介质中的溶质NaOH和NaNO3的总质量与石煤的质量比为3∶1~6∶1;分解温度为150~250℃,分解时间为1.5-3h;
(2)用H2O稀释石煤在含有NaOH和NaNO3的高浓介质中的分解产物,得到含NaNO3的浓NaOH碱液和含钒酸钠及硅酸钠的固相;
(3)将含钒酸钠及硅酸钠的固相产物用H2O加热浸取;得到的浸取液中加入硝酸调节pH值至8-9,然后加入氯化铵,得到偏钒酸铵沉淀和含有硅酸钠的溶液;
(4)将步骤(3)得到的偏钒酸铵沉淀进行高温煅烧分解得到V2O5产品;将步骤(3)得到的含硅酸钠的溶液中加入Ca(OH)2,得到硅酸钙沉淀和含NaOH的溶液,硅酸钙沉淀用作制备白炭黑的原料。
所述的步骤(1)中球磨时间为16-36h,球磨后的石煤粉过350目标准筛;氧化焙烧温度为800~900℃,焙烧时间为1-5h。
所述的步骤(2)中得到的含NaNO3的浓NaOH碱液经蒸发浓缩后返回用于步骤(1)的石煤的分解。
所述的步骤(2)中用H2O在温度为30℃~110℃的条件下稀释石煤在含有NaOH和NaNO3的高浓介质中的分解产物,时间为0.5-1小时,得到浓度为550~750g/L的NaOH稀释液和含钒酸钠及硅酸钠的固相。
所述的步骤(3)中含钒酸钠及硅酸钠的固相产物用H2O加热浸取温度为60~100℃,浸取液中NaOH浓度为60~150g/L。
所述的步骤(4)中得到的含NaOH的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后,经蒸发浓缩后返回用于步骤(1)的石煤的分解。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1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