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3679.8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8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军;唐叶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新能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黄小军;唐叶红 |
主分类号: | B01D71/26 | 分类号: | B01D71/26;B01D71/68;B01D71/42;B01D71/34;B01D71/36;B01D6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卵磷脂 组装 交联 仿生 改性 聚合物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抗蛋白质吸附的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物膜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目前常用的膜材料多为聚乙烯、聚丙烯、聚砜、聚醚砜、聚偏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高分子材料,这类聚合物表面能低、疏水性较强;聚合物膜材料尤其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在人工脏器(人工肝、人工肾)、生物制品的分离与提纯以及生物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开发的热点。然而,这类疏水性膜材料与蛋白质、血液或机体组织接触后,往往会导致蛋白质大量吸附,同时会产生不良影响或导致组织病变,进而对宿主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这些缺点制约了它们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采用表面改性技术可以优化膜分离材料的表面性能,尤其是亲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而又不会破坏它的本体性能,能够拓宽了膜的使用范围,提高了膜的使用效率,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
膜表面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处理(CN1539550A,CN1546214A)、紫外光辐照接枝改性(CN1618509A)、γ-射线辐射改性(CN1569934A)、臭氧接枝改性(CN1640533A)和表面活性剂涂敷改性(CN1257747A)等。经特定的改性过程,膜可被赋予不同的表面特性,具备诸如亲水性、亲和性、pH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生物相容性、抗污染性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印染、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领域。以上亲水改性和生物相容性改性方法分别存在活性粒子密度不易调控、辐射强、操作不方便、不利于连续化操作、耗能大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简单高效、适于工业化连续生产的疏水性聚合物膜材料仿生改性方法,进而赋予聚合物分离膜表面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类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物功能,对众多的生理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与表征日益重要。类磷脂是含有极性成分和非极性成分的两性分子,从而致使大部分生物膜都具有亲水-疏水的双层脂结构,并且脂质双层内的每层磷脂分子疏水尾部都指向双层内部,而它们的亲水头部则朝外提供了两层亲水离子表面。其中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丝氨酸(PS)三种甘油磷脂是生物膜的最主要成员,也就是这种被称之为脂质体的脂质双层结构赋予了生物膜天然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将类磷脂引入材料中,利用类磷脂的生物相容性与识别作用,在食品、医药、临床诊断、化妆品、蛋白质分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类方法存在诸如合成类磷脂单体困难复杂、改性过程繁琐、耗时长而效率低下、不利于工业化连续生产等不足。
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简单高效、适于工业化连续生产的疏水性聚合物膜材料仿生改性方法,进而赋予聚合物膜材料表面均匀、稳定的生物相容性。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聚合物膜表面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差,以及类磷脂改性聚合物膜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来源广泛的天然卵磷脂对聚合物膜进行仿生改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采用上述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由下述步骤组成:
步骤1、将天然卵磷脂、交联剂和光引发剂溶于乙醇中,制备卵磷脂改性乙醇溶液;
步骤2、将聚合物膜材料置于介质阻挡放电的两放电电极之间,进行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
步骤3、将步骤2处理后的聚合物膜材料浸泡在步骤1制备的卵磷脂改性乙醇溶液中,进行紫外光辐照1~40分钟后,再利用去离子水清洗,并在室温下晾干,即可制得卵磷脂自组装交联仿生改性聚合物膜材料。
优选的,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卵磷脂改性乙醇溶液中天然卵磷脂、交联剂和光引发剂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分别为0.1~10%、0.05~2%和0.001~0.1%。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天然卵磷脂为大豆卵磷脂或蛋黄卵磷脂。
所述步骤1中,所述交联剂为1,2-乙二硫醇、1,4-丁二硫醇或1,6-己二硫醇。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光引发剂为二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安息香二甲醚、二苯甲酮、9-噻吨酮或樟脑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新能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黄小军;唐叶红,未经苏州市新能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黄小军;唐叶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36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