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5948.4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0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波;门立娜;程红波;张红岩;李慧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F11/18 | 分类号: | C01F11/18;C02F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醇法环氧 丙烷 皂化 废水 资源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背景技术
环氧丙烷是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丙烯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应用领域广,前景好,需求量逐年增加。
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环氧丙烷生产的主要方法,我国环氧丙烷90%都采用氯醇化工艺生产。该工艺的特点是流程短,工艺成熟,操作弹性大,选择性好,收率较高,对丙烯规格要求低,投资较少,生产相对安全。主要问题是三废污染。
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主要来自氯丙醇皂化工艺和粗环氧丙烷精制两个工序,一般用石灰乳做皂化液,氯在生产工艺中起到介质作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氯元素和钙元素被废弃,产生大量含有CaCl2的有机废水,。因此,皂化废水具有高盐(CaCl2含量3%~4%)、高COD(800~1500mg/L)、有机物难降解(主要是氯丙烷、二氯丙烷、二氯异丙醚等有机氯化物)、悬浮物浓度高(大于1000mg/L)、高温(60~80℃)、高pH(大于11)的特点,极难处理。每生产1吨环氧丙烷产生废水40~50吨,如果以2010年全国氯醇法环氧丙烷产量120万吨计,年排废水量约4800~6000万吨。由此可见,这些废水不仅腐蚀设备,而且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目前,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国内外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采用氢氧化钠(NaOH)为皂化剂。中国专利CN101062924用NaOH代替石灰乳作为皂化原料,皂化后的氯化钠(NaCl)稀盐水被重新用于配制氯碱电解盐水,实现循环利用,可消除皂化废渣,减少污染。但由于皂化后的稀盐水含难降解有机物杂质,其应用受到氯碱电解装置的限制,对于离子膜电解体系更为敏感。除此之外,由于NaOH成本远远大于石灰乳,该法也受到经济性的限制。
(2)皂化废水中氯化钙(CaCl2)和水分离回用方法。中国专利CN1673104利用多效蒸发回收环氧丙烷皂化废水中的氯化钙并同时回用冷凝水,该法投资较大,能耗高,处理成本很大。中国专利CN101337745提供一种能够处理和利用皂化废水中的氯化钙的方法。利用碳酸氢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与氯化钠;碳酸氢钙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沉淀、水、二氧化碳;废水中的氢氧化钙与碳酸氢钙热分解产生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法经济上不可行。中国专利CN101481190采用气浮、防结晶、陶瓷膜过滤、热交换、电渗析浓缩、蒸发回收等工艺,其核心是新型膜法处理技术将皂化废水盐与水分离。显然,该法工艺流程过于复杂。
(3)生化处理法。这是目前国内外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普遍使用的方法。由于皂化废水高盐含量,一般先用水稀释,控制生化处理进水的盐浓度;或先将废水预处理达到可生化处理要求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但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有的改良技术投资较大,增加生产成本,企业难易承受。此外,生产过程导致废水较大波动会导致生化处理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处理问题,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角度提出了一个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将皂化废水中的氯化钙转化为沉淀碳酸钙,同时得到含有有机物的淡盐水。沉淀碳酸钙可制备为纳米级、微米级产品,可用于涂料、塑料加工、橡胶、油墨、造纸等;淡盐水经去除有机物杂质后,根据氯碱电解以及企业用水平衡的需要,利用膜法浓缩用于配置电解盐水;膜分离后的淡水可作为工艺水回用。本发明的优点是皂化废水作为资源被应用,在废水得到处理的同时,得到沉淀碳酸钙粉体材料、盐和水三种产品,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法推广应用可以彻底解决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工艺自身的废水污染瓶颈问题,赋予氯醇法环氧丙烷工艺新的生命力,是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的绿色化改造,既支持氯碱工业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了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氯碱工业与有机合成化学工业联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氯醇法环氧丙烷皂化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主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59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对称病毒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