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压自动灌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6158.8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8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肖娟;雷廷武;詹卫华;江培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7/00 | 分类号: | A01G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灌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压自动灌溉装置,属于日用品或者农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想要享受绿色生活,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上了养花。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能够有一个小花园种植花草已经是一种奢侈。因此,盆栽作物(花卉)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对于盆栽花卉来说,装置的使用必不可少,而花卉的灌溉和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当无暇顾及需要外出较长时间的情况下,浇花(花卉的灌溉)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负压自动灌溉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负压自动灌溉装置,包括盛水容器,所述盛水容器顶部开注水口,盛水容器底部设置进气口,进气口设置进气口阀门,进气口直径为1cm,所述盛水容器底部设置供水口,供水口设置供水阀门,供水口通过输水软管、进水口连接花盆内的供水器,供水器处于花盆的底部。
所述的负压自动灌溉装置,所述供水器与输水软管连接处设置排气阀,用于排出输水软管内空气。
所述的负压自动灌溉装置,所述盛水容器采用马氏瓶。
所述的负压自动灌溉装置,所述供水器采用过水不过气材料。
在不需要常规加压系统中所使用的水泵的条件下,根据植物需要,持续自动补充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从而达到自动灌溉植物的目的。该项发明解决了很多家庭“工作繁忙,没时间养花”的难题,具有“节水、节能、自动补水、自我调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负压自动灌溉装置结构示意图;
1为马氏瓶,2为水源,3为进气口阀门,4为进气口,5为注水口,6为供水口,7为供水阀门,8为输水软管,9为排气阀,10为进水口,11为供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为本发明负压自动灌溉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盛水容器1,该盛水容器1顶部开注水口5,注水结束后注水口5用塞子塞紧,盛水容器1底部设置进气口4,进气口4设置进气口阀门3,进气口4直径为1cm,同时,盛水容器1底部设置供水口6,供水口6设置供水阀门7,供水口6通过输水软管8、进水口10连接花盆内的供水器11,供水器11处于花盆的底部,供水器11与输水软管8连接处设置排气阀9,用于排出输水软管内空气。盛水容器1可以采用马氏瓶。
供水器11可以做成不同的形状(如圆形、矩形等),所用的材料满足过水不过气的要求即可,例如陶土板。
使用方法:关闭盛水容器1的进气口阀门3和供水阀门7,打开盛水容器1的注水口5的塞子,向盛水容器1内注水,完全注满,排出空气,因此该注水口5兼作排气口;当水完全充满马氏瓶后,用塞子塞住注水口5,使其完全密闭。然后打开进气口阀门3,使得进气口4和空气相通;待进气口4没有水流出时,打开供水阀门7,当作物耗水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土壤含水率降低,当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其产生的吸力超过灌水器内部水的负压,土壤从供水器11中吸收水分;并通过输水软管8在负压作用下吸收水源的水分;随着灌溉,土壤含水率增加,吸力减小,则吸收的水分也随之减少。整个灌溉过程完全是依靠负压吸收水分完成的,作物一直处于主动吸水状态,而且作物到底吸收多少水分和土壤的含水率及水源位置有关,依靠作物和土壤的需水实现灌溉,因此不产生重力水,避免了水渍现象发生。
该发明采用负压灌溉原理,当水源位置一定时,灌溉水量与土壤的吸力有关,在灌溉过程中不会产生重力水,减小了深层渗漏;供水器即是装置的底座,相当于地下滴灌,因此减少了土面蒸发。该发明节水效果明显。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61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孔形成装置及微孔形成方法
- 下一篇:邻区路损映射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