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36604.5 申请日: 2011-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2241900A 公开(公告)日: 2011-11-16
发明(设计)人: 李冬松;陈立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9D5/00 分类号: C09D5/00;C09D7/12;C09D129/04;C09D175/04;C09D129/14;C09D167/08;C09D13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5123 江苏省苏州***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隔热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涂料,尤其涉及一种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玻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现有的隔热玻璃存在以下缺陷:隔热保温性能不完善、工艺复杂、成本高。如现有的隔热玻璃中广泛的使用了Ag纳米薄膜或F掺杂的SnO2薄膜(FTO)等作为隔热涂层,其制造工艺中必须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其使用的仪器昂贵,从而提高了隔热涂料的成本。

在已公开的专利文献中,记载有一些隔热涂料,Sb掺杂的SnO2(ATO)由于其自身的载流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其等离子体截止频率处于近红外区,因此对近红外区的辐射有较好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但ATO中含有的Sb元素是有一定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而Sn掺杂的In2O3(ITO)则具有相当高的红外阻隔效果和高度的可见光透明性,但是In元素属于贵重的金属元素,在地球上的存储量很有限,且In元素的使用还提高了原料的成本,导致无法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成本低的复合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隔热涂料,按涂料重量100份计包括以下组份:硫化物5-10份、ATO和/或ITO 0-10份、分散剂1-2份、溶剂33-49份、成膜剂45-55份。

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以下组分的一种或多种:水、醇类和酮类。

优选地,所述醇类为以下组分一种或多种:乙醇,甲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和叔丁醇。

优选地,所述酮类为丙酮。

优选地,所述硫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1±xS,所述x值满足如下条件:0≤x≤1;所述M可以代表Cu、Pb、Fe、Ni、Ag、Co、Sn、Cu和Fe。

优选地,所述硫化物为以下组分的一种或多种:Cu的硫化物、Pb的硫化物、Fe的硫化物、Ni的硫化物、Ag的硫化物、Sn的硫化物、Co的硫化物、Cu和Fe的硫化物。

优选地,所述硫化物为Cu的硫化物。

优选地,所述分散剂为以下组分的一种或多种:Hydropalat 3275、Hydropalat504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优选地,所述成膜剂为水溶性有机聚合物。

优选地,所述水溶性有机聚合物包括以下组分的一种或多种:聚乙烯醇、水性聚氨酯、聚乙烯醇缩丁醛、醇酸树脂和聚丙烯酸树脂。

优选地,所述水溶性有机聚合物为水性聚氨酯。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将硫化物5-10份、ATO和/或ITO 0-10份、分散剂1-2份;溶剂33-49份,进行混合使之形成混合物;在搅拌和超声条件下对混合物分散10-15分钟;在550-650转速条件下对混合物球磨分散10-12小时,形成隔热浆料;在搅拌条件下向上述隔热浆料加入45-55份的成膜剂,获得隔热涂料。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因该隔热涂料中包含有金属硫化物,减少了隔热涂料中ATO和/或ITO的使用量,也保证了隔热涂料的透光及隔热性能,降低了涂料的原料成本;同时该隔热涂料制备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隔热涂料的光谱效果图;

图2是实施例4所制备的隔热涂料的光谱效果图;

图3是实施例5所制备的隔热涂料的光谱效果图;

图4是实施例5所制备的隔热涂料中Cu1.4S粒子的粒径分布图;

图5是实施例6所制备的隔热涂料中ATO/Cu1.4S混合粒子的透射电镜图;

图6是实施例6所制备的隔热涂料的光谱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涂料、及其制备与使用的方法,以及所述涂料的各种性能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按以下表1中指定的各组分进行以下操作:将5份硫化物(Cu1.4S)、10份ATO和/或ITO(5份ATO、5份ITO)、1份分散剂(1份Hydropalat 3275)、35份溶剂(35份水)混合使之形成混合物;在搅拌和超声条件下对混合物分散10分钟;然后在550转速条件下对混合物球磨分散10小时,形成隔热浆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66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