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零件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7525.6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6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洪;陈婷艳;周淑渊;何戈博;倪康庭;严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7/02 | 分类号: | C08L97/02;C08L23/12;C08L77/00;C08L75/04;B29C43/00;B29C45/00;B29C44/00;B29B9/06;B60R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零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零件由竹纤维及聚丙烯塑料粒子按照设定的重量比混合后制备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的重量比为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零件中还包括色料;
且,所述汽车零件中竹纤维、聚丙烯塑料粒子及色料的重量比为:50%∶50%-(0~0.5)%∶(0~0.5)%;
或,所述汽车零件中竹纤维、聚丙烯塑料粒子及色料的重量比为:50%-(0~0.5)%∶50%∶(0~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中还包括尼龙;且,
所述汽车零件中色料和尼龙的重量和,与竹纤维、聚丙烯塑料粒子的重量比为:(0~0.5)%∶50%∶50%-(0~0.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纤维的纤维长度大于0.02mm。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汽车零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按照设定的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的重量比,称取一定重量的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
将称取的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混合,并将混合物输送到热压板压制;
将压制后的混合物冷却获得汽车零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混合物输送到热压板压制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混合物输送到烘箱烘烤。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述将混合物输送到热压板压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混合物通过梳理机梳理为不同厚度的平行材料;
根据汽车零件的重量要求,将不同厚度的多个平行材料重叠,经过乱针织成片材;并,
根据汽车零件的尺寸要求,裁剪该片材。
9.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汽车零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按照设定的竹纤维与聚丙烯塑料粒子的重量比,称取一定重量的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
将称取的竹纤维和聚丙烯塑料粒子混合,并采用螺杆对该混合物进行挤压、塑模处理;
将处理后的混合物冷却获得汽车零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螺杆对该混合物进行挤压、塑模处理包括:
将该混合物经过螺杆挤压进注塑模具;或,
将混合物经过螺杆挤压为颗粒,对该颗粒注塑成型。
11.一种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零件由竹纤维和高分子聚氨酯合成材料按照设定的重量比混合后制备而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纤维和高分子聚氨酯合成材料的重量比为:(50%~80)∶(20%~50%)。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纤维的纤维长度为:0.02mm~10mm。
14.一种权利要求11~13任一所述的汽车零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按照设定的竹纤维和高分子聚氨酯合成材料的重量比,称取一定重量的竹纤维和高分子聚氨酯合成材料;
将所述竹纤维和高分子聚氨酯合成材料混合,采用螺杆对该混合物进行挤压,并将挤压后的颗粒注入到发泡模具中发泡成型;
将发泡后的物质冷却获得汽车零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螺杆对该混合物进行挤压,并将挤压后的颗粒注入到发泡模具中发泡成型,包括:
采用螺杆将该混合物挤压到传输带上;
在50℃~80℃的条件下,将该传输带上的颗粒传送到烘箱发泡;
根据汽车零件的尺寸要求,裁剪该发泡后的物质;
将该裁剪后的物质放入热压模具中成型。
16.如权利要求1、6、9、11或14所述的汽车零件包括:顶棚、IP部分零件、门板、衣帽架及外轮罩,其中所述IP部分零件包括左右静音板、左右端盖、手套箱隔板、膝部挡板加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752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老化架及应用其的电源老化系统
- 下一篇:地埋电缆分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