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的防晕球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7653.0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6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莫娟;黄廷政;黄彭;段舒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00 | 分类号: | H02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拔 地区 输电 线路 防晕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或电缆的架空安装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的防晕球。
背景技术
我国西部地区地处高原,针对西部地区地理特点及其能源发展规划,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高海拔电晕问题十分突出,并且电晕放电造成的电晕损失等电晕效应,会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的防电晕放电和电晕噪声的问题十分必要。
电晕的产生是因为不平滑的导体产生不均匀的电场,在不均匀的电场周围曲率半径小的电极附近,当电压升高到一定值,电极表面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分子的击穿强度就会发生放电,形成电晕。电晕要消耗能量,电晕放电产生的脉冲电磁波对无线电和高频通信会产生干扰;还会使导体表面发生腐蚀,从而降低导体的使用寿命。目前,电磁环境问题已成为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电晕噪声是由导体局部放电或电晕而产生的,它与电压等级的高低及输电线路所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电压等级高,电气接线复杂,则带电导体表面的局部场强越高,局部放电或电晕越易发生;海拔高度越高地区的金具,其表面越容易出现电晕放电。
带电金具的设计和适用条件与其表面工作场强有关,当表面工作场强高于起晕场强,将会在金具表面产生电晕放电。金具工作场强的大小与金具结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金具表面曲率半径越小的部位,在相同电压作用下,其表面工作场强越高,该处越容易出现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电晕噪声和电能损耗,不利于节能环保。
输电线路在额定运行工况下,导线及金具的周边会产生较大的电场强度。经测试发现,当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时,330kV输电线路的常规三角型悬垂联板和悬垂线夹的组合型式不利于防晕。原因是联板和线夹是通过外置螺栓、销子进行连接和紧固,而螺栓和销子的表面曲率半径均较小,在工频电场的作用下,该结合部往往会出现明显尖端电晕放电和电晕噪声。
目前对于高海拔地区防治电晕的方法主要为通过特殊结构设计来实现,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245288Y,发明名称为“输电线路悬挂线夹”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为:主体 边缘部及角部呈圆滑流线形,其主体两端的下唇部的曲率半径为8-20毫米,U形联接件被包容在主体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特殊设计的金具特别适用于重载、大挡距、高海拔、严重覆冰地区的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
上述技术主要是金具结构的改进,其改进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330kV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串三角型联板端部的防晕球,通过安装该防晕球,将联板端部及与联板相连的悬垂线夹顶部螺栓、销子罩住,对联板及线夹的结合部形成整体屏蔽作用,使其在外形上具有规则的圆形表面,有效的改善了金具表面场强分布,降低了表面最大场强,从而抑制了尖端电晕放电,降低了输电线路电晕噪声和电晕损耗。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的防晕球,所述防晕球包括球壳、挂板和档板,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球壳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挂板固定于所述球壳的内部且所述挂板设置有挂孔,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球壳的底端;所述防晕球由铝合金材料铸造成型。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防晕球的球壳开有豁口。
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防晕球的球壳的端面处开有豁口。
本发明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挂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平行放置,两平行挂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豁口沿球壳纬线方向的宽度。
本发明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挂孔的直径。
本发明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球壳的开有所述豁口的底端,所述挡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豁口沿球壳纬线方向的宽度。
本发明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挡板铸造成型或焊接于所述球壳和挂板上。
本发明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防晕球按GB 1173-1995铸造铝合金,采用任意型号的铝合金制造。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有效抑制电晕放电现象,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76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脱水方法
- 下一篇:汽油机斜置气门缸头及其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