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7707.3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7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石芳;杨建国;刘红光;于海斌;张国辉;李佳;赵训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8 | 分类号: | B01J23/888;B01J32/00;B01J21/12;C10G4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质油 加氢 脱硫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油及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质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加氢原料中的硫、氮含量不断上升,而产品中硫含量限制越来越低,使传统的加氢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加氢精制技术的核心是加氢精制催化剂。最新的国内外科研和实践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通过进一步通过调变活性组分,使用新型复合载体,引入适当的助剂改性,以及浸渍制备过程中加入金属络合剂等,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满足催化剂更新换代的需求。
CN00122929.2公开了一种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以氧化铝或含硅氧化铝为载体,以Mo-Ni为活性组分,添加硼助剂。通过配制出稳定的碱性Mo-Ni-B溶液,并采用共浸技术,使得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活性得以提高。该催化剂采用分步浸渍,工艺流程长,同时引入氨水,环境不友好。
CN94103999.4公开了一种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以含硅和磷的氧化铝为载体,特别是由一种含硅和磷的大孔氧化铝与小孔氧化铝混合制备的载体,担载钼、镍、磷元素。载体中的硅和磷是分布成胶加入的。
CN99112940.7公开了一种烃类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载有钛和磷的γ-Al2O3为载体,活性组分为VIII族之一或其组合、VIB族之一或其组合。含钛和磷的γ-Al2O3载体用混捏法制备,活性组分浸渍法加入。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一水氧化铝干胶与氯化钛和含磷化合物的混合溶液充分混捏、成型,然后进行干燥、洗涤、焙烧步骤得到Ti-P-γ-Al2O3载体。
USP4880524提出的石油烃类加氢处理方法中采用一种具有高活性的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为Ni-Mo/Al2O3型,比表面积大于300m2/g,小于7nm的孔径大于70%。该催化剂对于轻质馏分油有较好的加氢精制活性,但其负载的活性金属为Ni、Mo两种组分,就目前国内的价格来看,氧化钼比氧化钨价格高,因此对于国内炼油企业,采用Ni-Mo/Al2O3型催化剂会增加生产成本。
目前国内低硫和超低硫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发与工业应用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加强清洁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催化本质的认识,加大新型催化剂载体和活性金属定位浸渍等关键技术的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适用于轻质油加氢脱硫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在石油炼制领域,γ-Al2O3是加氢精制催化剂的首选载体,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载体。但由于单一氧化铝载体易与活性组分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生成无催化活性的新相,且只含L酸,但在加氢处理高氮汽柴油时,γ-Al2O3的L酸中心与碱性氮易发生强吸附,抑制催化剂深度加氢脱硫性能。这些缺点限制了单一氧化铝在重质馏分油加氢催化剂载体中的应用。
一般地,对于氮含量不高的汽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选用常规γ-Al2O3作为载体,选用Ni、Co、Mo、W等活性金属组分。Co-Mo型催化剂适合于加氢脱硫;Ni-Mo型催化剂适合于加氢脱氮和脱硫;Ni-W型催化剂适合于加氢脱氮、芳烃饱和,并具有一定的加氢脱硫活性。虽然Ni-Mo/Al2O3型催化剂(如HC-K,KF-848等)对于轻质馏分油有较好的加氢脱氮和脱硫活性,在国外被广泛采用,但其活性金属为Ni、Mo两种组分,就目前国内的价格来看,氧化钼比氧化钨价格高,因此对于国内炼油企业,采用Ni-Mo/Al2O3型催化剂会增加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77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连体式轮系
- 下一篇:表观遗传调控的小分子调节剂和其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