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震缓释干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3079.X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6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杨贻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贻方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干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设备,尤其是可以削减地震强度的减震设备。
背景技术
有史以来,人们的生活就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等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破坏者,灾难过后人们不得不重建家园,在精神和物质上饱受煎熬,其中,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达到1万幢,而地震时因房屋倒塌引起的失火烧毁了70万幢。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急需一种可以减少地震强度的设备的出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在以往生活中人们被动的接受地震灾害的弊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消减地震灾害强度的设备。
一种地震缓释干涉装置,有承震带和导震棒,其特征在于采用频率发生器分级减缓地震强度,频率发生器制造和地震波相同频率的震动,利用共振原理引导高强度的地震波分散成若干个低强度的地震波,减小和减缓地震波的强度和能量,通过导震棒引导高强度地震波到承震带消耗地震波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人们被动接受地震灾害的传统观念,把高强度的地震波减缓为若干个低强度的地震波,削减地震波在小范围内的破坏力,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以及自然地形的破坏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地震波监测仪;2,频率发生器;3,导震棒;4,承震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当地震波到来的时候,地震监测仪(1)监测到地震波的发生,同时报告运行讯号给频率发生器(2),频率发生器运行,频率发生器发出和地震波相同频率的震动,通过共振将高强度的地震波削减为若干个低强度的地震波,导震棒(3)将低强度的地震波引导给承震带(4),利用承震带吸收地震波的作用。
其中,频率发生器采用超大功率的振动发生器,振动发生器深入地表,能最大程度的引起地震波的共振。
导震棒采用高强度材质的固体导震装置,并且导震棒外围设置缓冲棉,以防震动的外泄,一个频率发生器连接多个导震棒,可以将高强度的地震波削减到更低。
承震带可以是人烟稀少的土地或者是人工筑造的大体积废料堆,以可以吸收低强度的震动而不会对有益建筑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为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贻方,未经杨贻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3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座便器
- 下一篇:一种铁钴合金及其强磁介质棒材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