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蟹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3279.5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8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昊;王兰;张小民;贾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虾蟹类 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饲料,具体是一种虾蟹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我国的虾蟹类水产养殖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与之相配套的颗粒饲料也已形成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但目前的饲料中配方单一,动物性蛋白含量较少,而且所生产的常规颗粒饲料存在着诱食性差、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所投喂的饲料中有相当部分被转化为粪便,浪费较大。除此之外,未被完全食用的饲料对水质的污染十分严重,在夏季还会引起病害的爆发和池水缺氧问题。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致使现有的虾蟹类人工养殖成活率低,产量不够稳定,效益也难以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营养丰富、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吸收且低成本的虾蟹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虾蟹类饲料,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蝗虫粉20-30%、水草粉15-25%、鱼粉0-15%、面粉30-40%、活性酵母3-5%、鱼油1-2%、植物油1-2%、磷脂油1-2%、复合维生素1-3%、复合矿物质0.5-1%、氯化胆碱0.2-0.4%、抗氧化剂0.01%、防霉剂0.01%。
最佳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为:蝗虫粉30%、水草粉20%、鱼粉10%、面粉30%、活性酵母4%、鱼油1.5%、植物油1%、磷脂油1%、复合维生素1.6%、复合矿物质0.6%、氯化胆碱0.28%、抗氧化剂0.01%、防霉剂0.01%。
所述的水草可以是伊乐藻或西洋菜。
所述的抗氧化剂可以是丁基羟基茴香醚、特丁基对苯二酚或二丁基羟基甲苯。
所述的防霉剂可以是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或山梨酸钠。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虾蟹类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蝗虫成虫整虫烘干,粉碎,过筛,制得蝗虫粉;
(2)将水草烘干,粉碎,过筛,制得水草粉;
(3)按上述比例,先称取蝗虫粉、水草粉与面粉、鱼粉均匀混合制得原料混合粉;再称取活性酵母、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氯化胆碱、抗氧化剂、防霉剂依次分别与上述原料混合粉进行逐级混合,使其均匀分散于混合物体系中形成混合物料;
(4)按上述比例称取磷脂油、鱼油和植物油加入上述混合物料,搅拌均匀制成颗粒,脱水、冷却,即得饲料产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1、本发明的配方,主原料采用蝗虫粉。蝗虫与虾蟹类同属节肢动物,是直翅目(Orthoptera)蝗亚目(Acridoidea)昆虫的总称,是直翅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蝗虫大部分体型较大,营养丰富,其体内成分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还含有虾蟹类生长所必需的几丁质、蜕皮激素、抗冻蛋白等特征性活性成分。据蝗虫氨基酸营养成分分析结果看,蝗虫蛋氨酸含量(0.75%)与半胱氨酸含量(1.3%)之和超过了饲养标准,完全可以利用蝗虫作为添加饲料以补充一些氨基酸。蝗虫作为饲料原料除了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等优点外,它的周身组织松软,体壁主要由鞣化蛋白组成,虾蟹类容易消化吸收,这一特点也是其他饲料所达不到。
2、本发明中蝗虫作为饲料原料,其需求量很大,除了进行规模饲养外,在蝗灾大发生的年代,蝗虫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组织群众进行捕捉。在广大农村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来捕捉蝗虫,既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对节省治蝗的经费投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都有莫大的益处。且蝗虫与水草具有原料广泛、成本低、工艺简单、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可大规模推广生产。
3、本发明中所需蝗虫的获取成本远远低于鱼精粉、肉粉等鱼粉饲料的替代品,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本配合饲料含有虾蟹类生长所必须的动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及各种微量元素,营养全面、丰富,适口性好,诱食作用明显,且减少饲料在水体中的浪费,提高虾蟹摄食率。
5、应用本发明的饲料配方进行虾蟹类养殖具有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发病率低、产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取东亚飞蝗成虫1500头,将整虫置于80℃烘箱内烘干至恒重,于粉碎机内进行超微粉碎,过40目筛,60目筛上物小于10%,制得蝗虫粉600g;
(2)取伊乐藻4kg,同上法制得伊乐藻粉400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32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