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发现的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位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3408.0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贾战生;李端;潘蕾;周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38/08;A61K39/29;A61P1/1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发现 肝炎 病毒 抗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学技术,预测了新发现的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位,初步的体内、体外实验证明这个抗原表位具有免疫原性。
背景技术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全世界约有HCV感染者1.7 亿-2.0亿,我国人群HCV感染率约3.2%,估计全国感染者在4000 万以上。HCV感染后,约50% -85%转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发展为肝硬化,部分转为肝细胞肝癌(HCC),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干扰素治疗也不太令人满意。由于HCV病毒变异率高,以保护性中和抗体为主的预防性HCV疫苗的研究步履维艰,因此,寻求抗HCV的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HCV基因组有9.6kb,编码3010aa的多肽,由结构蛋白(Core、E1和E2)和7个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组成。HCV感染后,机体细胞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感受外来分子的侵入,诱导细胞内信号转导,产生I类干扰素等固有免疫反应,以抵抗病毒的侵袭;同时通过DC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清除病毒感染,恢复细胞的“健康状态”。对急性HCV 感染病人观察发现,如病人能早期出现针对包膜蛋白的抗体,则有利于病毒清除。早期疫苗研究中也证明了HCV 确实具有中和抗原表位,用真核载体表达的重组膜蛋白免疫黑猩猩,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同株病毒的攻击。由于HCV中和抗原表位存在于编码包膜糖蛋白的E区,而HCV E区基因高度变异,尤其是E2区N端存在高变区(HRV1和HRV2),从而使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因抗原变异而缺乏保护力,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准种或其它型别病毒株的感染。
近年来, 应用更特异的ELISPOT法检测免疫活性细胞在特异性表位肽刺激下的细胞因子分泌,分别观察CD4+ Th细胞和CD8+ CTL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动态观察发现,早期有强烈Th 免疫反应的病人,HCV病毒检查阴转,若Th 免疫反应下降,病毒血症又可复发,说明Th细胞免疫反应在病毒清除中的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发现,HCV感染的患者若能在感染的早期产生较强的针对HCV各个蛋白的多表位特异性CTL,则患者的感染多表现为自限性;而当患者特异性CTL的活性较低或仅针对个别表位时,则可导致HCV感染的持续状态,并可造成肝组织的慢性损伤,提示CTL活性对HCV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黑猩猩感染实验能更仔细地观察初次感染时不同时相的免疫反应,结果说明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在HCV清除和维持病毒抑制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HCV疫苗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1989 年HCV基因获得克隆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疫苗的研究,但是进展缓慢。早些时候,人们注重发展HCV包膜糖蛋白或多肽亚单位疫苗,同HIV 疫苗的研究一样,由于HCV包膜糖蛋白高度的变异特性,使以产生中和性抗体控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研究遇到困难。HCV疫苗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 HCV基因组变异率较高,病毒准种多,缺乏保护性抗体,不能预防黑猩猩和人类再次感染,传统的预防性疫苗的研究遇到困难;② HCV复制能力差,感染力弱,使体内病毒滴度较低,在体外又不易培养,病毒复制感染过程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而且HCV 编码的某些蛋白,如核心蛋白和NS蛋白还可能与HCV的致癌性有关,免疫原的选择以及强度均受到一定的限制;③ 缺乏理想的体外感染细胞模型,动物模型除黑猩猩外,其他动物,即使灵长类动物,如狒狒、恒河猴等都不能为HCV 所感染,限制了对疫苗评价的研究。近10年来,HCV疫苗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多表位疫苗以抗原递呈细胞为载体的DC疫苗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3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外高压双电源真空断路器
- 下一篇:气体绝缘负荷开关及其灭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