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着生藻类收集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6111.X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7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尤洋;周彦锋;徐东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藻类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着生藻类收集器。
背景技术
着生藻类系指在各种天然和人工基质如石块、水生高等植物、砂泥、沉于水中的水泥和木质桩柱、船体以及专门为了收集着生藻类而放置于水中的玻片、塑料板或膜等上着生的藻类。目前水体中的着生藻类采集技术多是在水体中铺放人工基质,放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着生藻类的采集,该方法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忽略了天然水体中水位变化这一自然因素,收集着生藻类时,人工基质已经露出水面,因此造成着生藻类收集失败;如果要收集不同水层中的着生藻类,利用水中放置人工基质的采集方法需要设置多个人工基质,同时不能保证铺放位置的一致,对水体中的着生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造成一定的误差。而利用天然基质来采集着生藻类,存在天然基质不平滑,天然基质采集面积难以准确测量等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着生藻类难以采集,同时对着生藻类的生物统计产生一定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着生藻类收集器。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着生藻类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着生藻类收集器包括浮子、∏型框架和不少于两个收集器本体,所述泡沫浮子用绳子连接在所述∏型框架上,所述收集器本体平行插在所述∏型框架上。
所述∏型框架包括两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平行插槽,所述支撑柱下端为尖形。
所述收集器本体为长方体,材质为表面光滑材料。
所述收集器本体长11cm、宽1.5cm、高0.5cm。
本发明的使用解决了水位等自然因素变化对着生藻类收集造成的不便,便于采集同一位置不同水层的着生藻类。同时提高了着生藻类采集面积测量的准确性,为准确的监测水体中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的生物量、着生规律、群落结构特征和估算水体中着生藻类的渔产潜力,对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质监测相结合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发明结构简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示意图;
1、∏型框架 2、浮子 3、采集器本体 4、绳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着生藻类收集器,用一根横杆两端分别与两根支撑柱5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组成∏型框架1。∏型框架1上用绳子4连接一个浮子2用于确定着生藻类采集器设置的位置。所述的支撑柱5另一端为尖形,便于着生藻类收集器固定在水体底部。在所述支撑柱5相对的内壁处均匀平行的设置插槽,将收集器本体3嵌入插槽,安插在所述支撑柱5上。优选的所述收集器本体3为长11cm、宽1.5cm、高0.5cm的长方体。可以根据着生藻类采集水体的深度,设定∏形框架1的高度,同时根据采集的需求,设置插槽的间隔距离和个数;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玻璃、塑料、有机玻璃、大理石及不锈钢等表面光滑材料制成合适的采集器本体3,选择采集水体,将采集器固定在水体中,间隔一定的时间,将采集器取出,拿出采集器本体,利用毛刷刷下采集器本体上的着生藻类,将采集的着生藻类进行固定,带回实验室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61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中国对虾免疫力的方法
- 下一篇:紫薯豆奶固体冲饮食品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