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6374.0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7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钰;龚万灼;雍太文;王竹;张正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62501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大豆 带状 复合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在中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很广,是旱地粮食作物中面积和产量潜力最大的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除食用外,玉米也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原料领域,如生产牲畜饲料、造纸、酿造烧酒、生产工业酒精等。由于玉米具有多方面突出的优势,其需求量呈增加态势,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相同地,大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加工原料于一身,加工链条最长。大豆含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其根瘤固氮作用,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大豆需求量和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达4255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4.5%。据预测,2015年前后,我国大豆最大种植面积将达到19500万亩,最大生产能力3000万吨左右,而国内大豆总需求量在5400万吨以上,大豆供求缺口仍将为2500万吨左右。因此大力发展大豆种植业,提高原料大豆自给率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存在一种玉米和大豆间套作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之间的种间互惠,通过高大作物玉米与矮小作物大豆之间的时间、空间格局合理搭配,实现光、热、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产量。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模式在这些地区的广泛采用,对于缓解我国对玉米、大豆的紧迫需求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方式中,存在以下多种田间布局不合理的情况:1、两种作物随意混作,间隔不清,造成两种作物互相抑制,结果两作物产量均不高;2、牺牲某一作物而保证另一作物种植面 积,比如增玉米减大豆、增大豆减玉米,只获得一季作物高产;3、单个作物群体内排布过密或过稀,未能充分利用资源获得高产;4、选择的作物品种类型不宜与另一作物搭配,抑制了另一作物获得高产;5、布局结构不利于小型机械田间操作,限制了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6、随意混作不利于秸秆就地还田,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上述生产问题的存在,使得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方式未能实现两种作物同时高产,甚至造成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没有发挥间套作种植模式高效利用资源的优势。因此,提供一种合理的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对于同时使玉米和大豆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通过该方法合理的布局玉米和大豆,同时使两种作物高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采用玉米种植带和大豆种植带交替方式,玉米先于大豆种植,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6-50c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宽度为150-154cm的空带,用于种植大豆带,大豆以种植2-3行为一带,带内大豆之间的行距为32-44cm,相邻的玉米和大豆间距为45-53cm。
从作物生态适应性考虑,两种作物在同一地块上种植,应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补,科学合理种植,才能得到较好的收益。大豆是C3作物,光饱和点低,光合效率较C4作物低,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是直根系,有主跟和侧根之分;玉米是C4作物,光饱和点高,光合效率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水分利用率高,且玉米是须根系,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大豆和玉米都适应pH值为6.2-6.9的粘性土壤类型;玉米属耐肥类型,大豆是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能把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吸收利用,每公顷大豆根瘤残留氮素相当于尿素120-150kg,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肥力。因此,玉米和大豆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只要进行合理的带状分布,行比配置,充分发挥两种作物之间的种间互惠,就能使两种作物同时高产。
针对现有间套作种植模式中的布局问题,要想实现两种作物同时高产,首要环节是需要降低两种作物之间的抑制竞争关系。本发明在优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方法时,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大豆以种植2-3行为一带,玉米种植带和大豆种植带相互交替,实现田间种植区域划分,从而达到区分玉米、大豆,降低抑制竞争关系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6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