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7057.0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2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爱春;周振安;王秀英;马晓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F1/76 | 分类号: | G01F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称重 质量 流量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称重法流量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
背景技术
用于地震观测的井泉有着其特殊性,一般选择地下水来源深,循环路径长,温度高,地质年代古老。而这样的井泉水质都是高矿化度,温度高,含有大量的气体、甚至腐蚀性气体,有的还有油脂、泥沙等物质,特别是一些稳定的地下水流场自流井,流量都较小,属于微、小流量的测量范围。近30年来,国内外虽已先后研制出并投入使用的流量计有速度式流量计、容积流量计、叶轮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动量式流量计、槽式流量计、冲量式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流体振荡式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等几十种新型流量计,但采用上述这些常用的流量测量方法和设备进行观测,均存在测量精度低、工作不稳定、可靠性差等不足,难以准确反映地下水井孔流量与地震前兆信息变化的对应关系,已不符合当前地震前兆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称重法流量测量技术是一种流量的绝对测量法,从原理上讲,这种方法只要求质量和时间的测量,被认为是所有流量测量方法中最精确的一种方法,正因为这一原因,此方法一直都被用来作为流量计检验的重要方法,采用称重法进行流量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测量方法中不足,可以提供较高的测量精度。具体的测量原理是:
如图1a、图1b所示,当容器1中无水时,利用称重传感器2测量此时容器的质量,当间隔一定时间后(如一分钟,即采样率为一分钟),从进水口流入容器1中一定量的水,此时再测量容器1的质量,两次所测质量的差值即为以一分钟为时间单位的质量流量,然后再将容器1的水排出,如此反复,即实现了相对测量。这种测量法得到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是与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关,只与水的质量以及测量时间有关,有效地解决了地下水流量测量中难以克服的干扰因素。
现有技术中的流量测量装置,存在对小流量测量精度不高、安装复杂、寿命短、现场难以标定、管道易堵塞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精度高、结构简单、水循环通畅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包括容器,所述容器的上部设有进水口,下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称重传感器,所述容器内进水口的下方设有导流与抗冲击装置。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由于容器内进水口的下方设有导流与抗冲击装置。可以减小流量动态测量时,液体冲击力对称重传感器造成的测量误差,并可通过此装置过滤水中的较大杂质,解决管道堵塞与水流循环系统不畅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称重法流量测量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的控制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基于称重法的质量流量计,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包括容器1,容器1的上部设有进水口4,下部设有出水口5,所述容器1的底部设有称重传感器2,所述容器1内进水口4的下方设有导流与抗冲击装置3。
所述导流与抗冲击装置3的上部开口,下部为锥形,壁上设有过滤网。
所述出水口5设有电子阀门6。
所述容器1设有溢流口7。
该流量计还包括工控机,所述工控机通过定时器与所述电子阀门的阀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称重传感器通过A/D转换单元与所述工控机连接。
所述工控机通过网络与客户端连接。
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综合误差小于或等于0.02%,所述定时器精度为毫秒级精度。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
1)、通过在容器内增加一个导流与抗冲击的装置,来减小流量动态测量时,液体冲击力对称重传感器造成的测量误差,此装置可过滤水中的较大杂质,有效地解决了管道堵塞与水流循环系统不畅的难题;
2)、通过采用准确度等级为C2级(综合误差达到0.02%)的称重传感器与精度可达毫秒级的定时器来保障系统测量精度,流量计的测量精确度为±0.1%R,测量分辨率优于0.1m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70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造高压NMOS管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震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