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泵用节能导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7822.9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0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梁开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天成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4 | 分类号: | F04D29/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叶轮,特别涉及一种节能导叶装置。
背景技术
叶片泵是泵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代电力工业约1/3的电力用于驱动叶片泵。叶片泵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有直接意义。基于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泵叶轮的效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整个泵装置的效率仍然不高。这是由于叶片泵装置的效率不仅仅取决于泵叶轮的性能,还与泵的进出口流道的结构密切相关,只有当泵装置整个流道的各过流部件达到最佳匹配关系,泵装置的效率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由于叶片泵叶轮的高速旋转,叶轮出口的绝对速度都有圆周速度分量,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该分量对应的能量会在叶轮出口后的流道中逐渐损耗。为回收这部分能量,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设置压水室,二是设置导流叶片(简称导叶)。对于轴流泵和混流泵,常规的做法是设置导叶,其作用是将叶轮出口的流体收集起来引到出水管路或到次级叶轮进口,将动能变为压能,消除圆周速度分量。转速越小,回收的能量越多,导叶的作用越大,当比转速达1600时,仍有5%以上的能量可回收。
目前在轴流泵和混流泵及很多其它类型的流体机械中采用的导叶装置具有如下缺陷:导叶装置由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叶栅所组成,每片导叶的几何形状与安装角度均相同,且叶片间的间隔也一致,导叶装置布置在叶轮与出水弯管之间,导叶的进口与叶轮出口衔接,导叶出口与出水弯管衔接。由于弯管是一种非轴对称的流道结构,它会严重影响甚至完全破坏叶轮出口准轴对称的流畅结构。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导叶型式是基于叶轮出口流畅轴对称假定而提出的,与实际的叶轮出口流畅并不匹配,由于传统导叶不能适应真实流畅,其回收能量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在弯管对流畅影响很大的场合下,这种传统的导叶布置不仅不能起到回收圆周速度分量的作用,还会恶化泵性能,此时只能被迫取消导叶装置,造成能量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导叶装置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泵用节能导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措施是:
一种泵用节能导叶装置,包括导连接在叶轮和出水弯管之间的导叶室、导叶和轮毂,设置在导叶室内部的导叶上设置有若干叶片,导叶连接在轮毂上,叶片沿圆周方向非均匀的设置在导叶上,各叶片之间的间隔和各叶片的流线型及安放角度均不相同;所述导叶的叶片集中布置于导叶室中的一侧,从导叶出口处观察,并令弯管出水方向为+x轴方向,导叶装置俯视图的上侧为+y方向,当叶轮顺时针旋转,弯管出水方向为右侧(+x轴方向)时,导叶集中布置于导叶装置俯视图中导叶室下侧(-y轴方向)。当叶轮逆时针旋转,弯管出水方向为右侧(+x轴方向)时,导叶集中布置于导叶装置俯视图中导叶室上侧(+y轴方向);所述导叶的叶片数为2~10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导叶沿周向采取不同间隔布置,且各导叶叶片采用不同的流线型及安放角度,使导叶装置能克服出流弯管的非轴对称结构所造成的流畅不均衡性:导叶安放位置的疏密度根据叶轮出口与出流弯管进口的实际流畅特征所决定,这种流畅特征通过计算机仿真或真机实验予以获得,通过采用合理的导叶间隔及各导叶不同的流线外型及安放角度,可保证导叶的每片叶片均能满意地完成回收流体圆周速度分量并引导流体顺利进入下级流道的任务,水力损失得到有效控制,泵所消耗的能量大大减少;通过节能导叶装置与出水弯管的协调,使泵出口的流体流畅速度与压力分布达到理想状态,可以进一步减少与泵衔接的管道系统中的流动阻力损失。另外,此装置不仅可应用于轴流泵和混流泵,也可应用于采用传统均匀导叶装置作为能量回收装置或导流装置的其它各种流体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纵剖示意图;
图2、传统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本发明装置实例-T型导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本发明装置实例-伞型导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本发明装置实例-非等距伞型导叶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6、传统均匀导叶装置中弯管出口的流畅图;
图7、非等距伞型导叶装置中弯管出口的流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天成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天成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78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