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氟化硼的引发体系及用于制备聚异丁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47863.8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7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一弦;周鹏;张来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0/10 | 分类号: | C08F10/10;C08F4/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何清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氟化 引发 体系 用于 制备 聚异丁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三氟化硼(BF3)的引发体系及用于制备聚异丁烯的方法。具体涉及采用由引发剂、三氟化硼及有机化合物配体组成的引发体系,引发异丁烯在液相中进行阳离子聚合,制备中分子量及高分子量系列的聚异丁烯。
背景技术
聚异丁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聚合物,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其应用范围也不相同。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其数均分子量(Mn)在500~5000之间,主要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粘虫剂、电器电缆绝缘油等;中分子量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通常在3×104~1.5×105之间,主要作为密封剂、胶黏剂、口香糖基料、石蜡改性剂、沥青改性剂等;高分子量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通常大于2×105,主要作为密封材料、胶黏材料、橡胶混合料等。目前,基于BF3引发体系用于制备聚异丁烯技术比较常见,制备的聚异丁烯产品经过后处理可以达到医用或食用级别(参见化工生产与技术,2008,(02):15)。现有基于BF3制备聚异丁烯的引发体系,多用于制备低分子量的聚异丁烯产物,如在US5286823中公开了以BF3/3~20个碳原子的仲醇和/或2~20个碳原子的叔醚络合催化体系引发异丁烯在-40~+20℃,1~20bar条件下发生阳离子聚合制备分子量在500~5000、末端α-双键含量高于80mol%的低分子量高反应活性聚异丁烯,其中BF3与醇或醚的摩尔比值为0.4~0.95之间。为了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在CN 1176124C中公开了采用BF3、1~10个碳原子的醇和苯烷基醚组成的催化体系,在0~-30℃下制备低分子量高反应活性聚异丁烯,其中BF3与醇和苯烷基醚两者的摩尔比为1.25~2.0。为了提高催化剂的在聚合原料中的溶解性和降低聚合物中氟含量,在US2008/0249268和CN101287770A公开了一种由(BF3)a(L1)b(L2)c(L3)d组成的引发体系,L1为“起始剂”,选自水,伯C1~C5链烷醇、仲C3~C5链烷醇及伯C1~C5链烷醇和/或仲C3~C5链烷醇与叔烷基醚的混合物,L1/BF3(摩尔比)为0.5~3.0;L2为调节剂,是至少一种醛和/或酮,L2/BF3(摩尔比)为0~0.5;L3为增溶剂,增加催化剂在原料中的溶解度,选自有至少5个碳原子的叔烷基醚、有至少6个碳原子的链烷醇,L3/BF3(摩尔比)为0~1.0,所得低分子量聚异丁烯的端基α-双键含量大于50mol%。在CN1176123C中公开了一种采用带有羰基或酯基有机化合物配体与BF3组成引发体系引发IB聚合,制备分子量在300~5000,末端双键含量达到80%以上的低分子量高活性聚异丁烯,有机化合物配体与BF3的摩尔比为0.5~3.0。上述专利中公开的BF3引发体系引发异丁烯聚合,都存在严重的β-H脱除反应,导致聚合物链的中断反应,难以提高聚异丁烯的分子量,即使在较低温度下(通常-4~-30℃),也只能得到分子量小于1.0×104(通常小于6.0×103)的末端含有α-双键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7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炉煤气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能自动收放的液压起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