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藻监测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48015.9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1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健;赵泽;李栋;张乐;张招亮;祝贺;崔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H04N5/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祁建国;田景宜 |
地址: | 10008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藻 监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监测与水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水面蓝藻进行监测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灌溉废水中氮、磷等营养性物质排放量日益增加,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已处于富营养状态,其中22%处于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状态,与其相伴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蓝藻的频繁发生。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蓝藻暴发不仅影响水体景观,毒害水生生物,而且破坏饮用水水源和水体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现有的蓝藻监测方法主要分为四类:
(1)人工观测。传统方法是由观测人员定期进行现场的视觉和嗅觉观测,目前可以通过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远程人工观测,但是仍然缺乏自主监测和准确的预警能力。
(2)实验室分析。对人工采集水体样本进行分析,测量其中的藻类数量,耗时长,对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高。虽然近期已经实现远程水样显微图片获取,并将其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藻类数量的自动识别,但是图像传输数据量较大,网络通信成本较高,而且缺少藻类数量与实际蓝藻暴发强度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
(3)遥感图像处理。利用星载或机载高光谱传感器采集监测水域蓝藻水体的光谱信息,通过分析蓝藻和水体的光谱特征差异实现蓝藻的识别。主要不足在于系统建设成本高,而且卫星观测和解译的结果受云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受到卫星轨道的限制,其采样周期较长(一般以天为单位)。
(4)水质参数测量。利用远程在线水质传感器采集监测点的多种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等),不足在于多参数水质传感器价格昂贵,而且尚缺少水质参数与蓝藻暴发强度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目前仅可以通过经验阈值方法定性地描述蓝藻的暴发强度(例如给出蓝藻暴发的低、中、高等级)。
综上所述,现有方法均无法同时提供自主、低成本、实时、准确的蓝藻监测与预警功能。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一套蓝藻监测装置和方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蓝藻的自主、实时监测,并对蓝藻暴发强度进行准确评估,显著提高蓝藻监测、预警与治理的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基于水面待测图像,自动实时地对蓝藻进行监测,并根据蓝藻的暴发强度进行预警。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采用非接触式的图像采集方式,无需实地采集水样,采集设备的维护成本低。
更进一步的,在监测装置上实现待测图像采集、处理和蓝藻暴发强度计算,仅向远程监测中心传输蓝藻暴发强度结果,降低数据传输量,节省网络通信成本。
更进一步的,将预警信息和对应的蓝藻定位信息一同发送至远程监测中心,便于定位蓝藻暴发位置,为蓝藻打捞的资源调度提供基础资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藻监测方法,包括:标本采集步骤,采集多幅标本图像,利用该标本图像分别组成一标本蓝藻图像集合以及一待测图像训练集合;阈值识别步骤,基于该标本蓝藻图像集合和该待测图像训练集合,计算得到蓝藻像素特征阈值;待测图像采集步骤,采集待测图像;图像分割步骤,根据该蓝藻像素特征阈值划分该待测图像的蓝藻区域和非蓝藻区域;预警步骤,当该蓝藻区域的面积与该待测图像的面积之比超过一预警阈值时,生成预警信息。
该阈值识别步骤进一步包括:利用该标本蓝藻图像集合中的图像的蓝藻像素特征数据和非蓝藻像素特征数据构建标本训练数据集合;基于该标本训练数据集合对分类算法模型训练,得到蓝藻像素特征分类模型;利用该蓝藻像素特征分类模型,对由该待测图像训练集合中的图像的像素的特征数据进行分类,得到蓝藻像素特征数据集合和非蓝藻像素特征数据集合;基于该蓝藻像素特征数据集合和非蓝藻像素特征数据集合,利用最优化算法,计算各像素分量的阈值,作为该蓝藻像素特征阈值。
该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方法、决策树方法或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该最优化算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80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功率自发电式便携充电器
- 下一篇:不同绕向绕组组合的磁控电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