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用作鱼苗饲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9506.5 | 申请日: | 201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9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都江堰惠农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K1/16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118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色 细菌 培养 方法 及其 用作 鱼苗 饲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用作鱼苗饲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渔业生产中,刚孵化的鱼苗,主要靠吸收自身腹部的卵囊的营养生长。当卵囊营养逐渐消耗完毕,鱼苗的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还不能摄取、消化外界食物,这就导致鱼苗能吸收的营养有限,抵抗力弱,存活率低。因此,就需要一种营养丰富,同时又能使鱼苗通过鳃吸入体内消化的饲料。紫色非硫细菌是光合细菌的一类,菌体营养丰富:含蛋白质(60%以上)、维生素B12、叶酸、核黄酸素、类胡萝卜素,辅酶Q10等促长因子和生理活性物质,因此是一种优良的鱼苗饲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一、在水中添加培养基
按培养水体重量比例添加下列物质:氯化铵0.1%、蛋白胨0.4%、磷酸氢二钾0.3%、氯化钠1.5%、乙酸钠0.4%、苏打0.2%、硫酸镁0.05%;
二、接种
按培养水体重量的15至20%放入紫色非硫菌种,充分搅拌;
三、培养条件控制
温度:环境温度控制在20至30℃;
光照:控制光照度在3000lx至4000lx;在白天光线不足时、或者晚上,可用电灯补光;
每天上午、下午各搅动一次,使菌种与培养基得到充分的接触;
培养时间:培养3至5天即生产完成本发明所述的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
培养完成后,水体呈紫色,pH在8±0.3,有正常腥臭味,紫色非硫菌含量在50亿个/毫升±5亿个/毫升。
本发明的菌种,可以从池塘淤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也可以在市面上购买得到。
本发明培养时,可以使用建造在室内的培养池,屋顶可采用透明塑料或者玻璃保证采光。
本发明的培养水体可采用清洁的地下水或经过处理后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培养池中水深在50cm以内。
完成培养后,可将培养后的紫色非硫菌在微光低温处保存,一般可保存12个月。
本发明制备的紫色非硫菌在使用时,需要与红糖按照1∶1的重量比混合,并将混合液按照3至6kg每亩水面的用量,在鱼苗的整个育苗期每天上午泼洒施用一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紫色非硫细菌的培养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紫色非硫细菌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补光和培养池的设计,并采用本发明的独特培养配方,能够迅速地培养成功,满足作为饲料的需求。培养成本较低。另外,将紫色非硫细菌和红糖混合后,作为鱼苗在育苗期的饲料,能满足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鱼苗的免疫力,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鱼苗生物饲料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从池塘淤泥中筛选分离得到本发明的紫色非硫细菌菌种。建造位于室内的培养池,屋顶采用透明塑料,培养水体采用清洁的地下水,将培养水体注入培养池,并确保培养池中水深在50cm以内。
然后,在水中添加培养基:
按培养水体重量比例添加下列物质:氯化铵0.1%、蛋白胨0.4%、磷酸氢二钾0.3%、氯化钠1.5%、乙酸钠0.4%、苏打0.2%、硫酸镁0.05%;
按培养水体重量的15至20%放入紫色非硫菌种,充分搅拌。
温度:环境温度控制在20至30℃;
光照:控制光照度在3000lx至4000lx;在白天光线不足时、或者晚上,可用电灯补光。
每天上午、下午各搅动一次,使菌种与培养基得到充分的接触。
培养时间:培养4天即完成。培养完成后,水体呈紫色,pH在8±0.3,有正常腥臭味,紫色非硫菌含量在50亿个/毫升±5亿个/毫升。
完成培养后,可将培养后的紫色非硫菌在微光低温处保存,一般可保存12个月。
在使用时,将本发明制备的紫色非硫菌与红糖按照1∶1的重量比混合,并将混合液按照3至6kg每亩水面的用量,在鱼苗的整个育苗期每天上午泼洒施用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都江堰惠农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都江堰惠农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95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