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藏式扬声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49985.0 | 申请日: | 201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1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煌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扬声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声转换设备的辅助部件,具体是一种对输出声波进行处理的超薄音箱。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尤其是多媒体设备,其自身整合扬声器系统属于早已成熟的技术;通常这类多媒体设备同时接收并处理图像、声音等信号进行输出。随着技术发展和人需求的改变,多媒体设备的体积逐渐有平板化、超薄、小边框的趋势,这种趋势使设备的厚度越来越小,有效的图像显示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了平板型的设备,相关的设备比如有电视机、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框等等。
在这种趋势下,其扬声器系统的设计趋于困难。因为电磁扬声器的电声转换原理,扬声器系统必然占据相当的体积,这使得扬声器系统本身与设备的结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矛盾。按照传统的扬声器音盆内嵌于设备表面的思路,扬声器的音盆变得越来越细长,例如跑道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上述的矛盾,但因为音盆的非对称性,必然具有产生分割振动的隐患,导致的功率、效率、失真等重要指标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考验。
另一类处理方案,是将扬声器至于设备的侧面甚至是背面,使声音通过比较复杂的途径达到用户,受到环境反射面的影响,其音响效果难以保证。
如此,面临多媒体设备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一种必然的需求,即是:如何对扬声器系统进行设计,使得一方面可以满足日趋苛刻的运行空间,这运行空间是越来越薄的厚度和越来越小的边框;另一方面却又使扬声器本身不受限制,可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度。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需求,本发明提出一种隐藏式扬声器系统,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隐藏式扬声器系统,位于所在的平板型设备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加载腔,该加载腔连通扬声器的音盆;
扁平号筒,至少一个,横向连接于所述加载腔;以及
释音口,位于每一个所述扁平号筒的末端;
其中所述音盆依次通过加载腔、扁平号筒和释音口构成的完整气流通路与自由空间连通。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者,可以作如下的改进: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和扁平号筒的厚度小于所在的平板型设备的平均外壳厚度。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的横截面可完全容纳所述音盆;
所述扁平号筒在所述音盆中心轴线的一垂直面上,自所述加载腔始至所述释音口逐渐扩张。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在正对所述音盆的内壁具有外凸球面、圆柱顶面、或两者组合的形状。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释音口开口方向与所述音盆的中心轴线同向。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释音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音盆的中心轴线。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扁平号筒有两个,且各自与所述加载腔的连接处共同位于加载腔横截面的某条直径。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扁平号筒自与所述加载腔连接处始分裂为两股,再逆向经过所述加载腔后在一汇合处重新成为一体;所述释音口位于所述汇合处。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扁平号筒在所述音盆中心线的垂直面上,自所述加载腔始,至所述释音口,为螺旋渐开形。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外还具有一可包覆所述扬声器的等化器。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扁平号筒和音盆全部隐藏于所述平板型设备的外壳之内。
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的音盆形状可以为锥形、球形以及椭圆锥形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组合;所述加载腔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音盆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扁平号筒镶嵌于所述加载腔内;所述释音口位于所述加载腔的外周缘。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载腔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释音口有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加载腔的每一个侧面中央;所述扁平号筒的宽度恒定成为扁平倒相管。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扁平号筒的横截面包括矩形、椭圆形、扁平的非对称曲面形。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加载腔横向连接扁平号筒,可以在极为有限的厚度空间内完成扬声器系统方案,隐藏扬声器,并可以针对扬声器的频响效果进行针对性处理,达到优化扬声器效果的目的。
2.扬声器在加载腔中,其背部的轴向预留空间小;传统的看法会认为此预留空间内轴向的声反射会产生反射驻波,因此不能将加载腔采用扁平的方式设计,而需要很深的加载腔;事实上驻波的频率可以根据此预留空间的厚度比较精确地控制,从而将驻波的频率限制在有效输出频段之外,如此,尽管有驻波,但仍不影响听觉效果,克服了相当的技术偏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煌,未经李世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9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中型散装容器中的阀门启闭装置及容器
- 下一篇:静压的混合式驱动系统